Sunday, October 14, 2007

傳學鬥暑期訪調(聯合報系篇)

作者: uus (亞典波羅) 看板: AAAAAAAA
標題: 傳學鬥暑期訪調(聯合報系篇)
時間: Sun Oct 14 19:01:11 2007

※ [本文轉錄自 attemborough 看板]

一群以傳播科系為主所組成的學生媒體改革運動組-傳播學生鬥陣
在今年夏天,募集了一些朋友,對蘋果日報與聯合報兩家媒體的記者,進行了調查訪談

我們總共訪談了蘋果與聯合各8位,共16位記者,其中各有四位為預訪
正式訪談12位記者,其中有4位資深,8位資淺
資深資淺以其媒體新聞工作生涯(含在其他媒體的工作經歷)經歷6年為劃分,
不到6年為資淺,6年以上為資深

訪談聯合與蘋果的用意在於,
比對台灣成立較久的傳統平面媒體與新進台灣的香港媒體在組織文化與工作流程上
的差異與不同

以下,是本次傳學鬥暑假的訪談調查
-----------------------------------------

調查報導在勞動現場中的困境與現實—以聯合報系為例


一、政治面向-組織設計與管理


(一)分明的科層組織中的衝突與溝通

聯合報系的組織科層分明,分為編輯部與採訪中心。前不久採訪中心改組,設
「政治經濟中心」和「生活中心」兩線,由主任與副主任共同領導。下轄社會、市
政等組,由各組組長負責。記者隸屬各組受組長直接管轄,負責不同路線的新聞。
各級長官通常由線上資深記者升任,升任後不再負責跑線上新聞,主要職責在集稿
看稿、開編務會議判斷新聞重點,指揮協調記者工作等等。

在分明的科層制度下,記者感受到的長官領導風格,一般並不嚴苛。組長交辦
的採訪要點與工作要求,記者會盡力達成,但若與長官意見相左或面臨實際執行的
困難,可以與長官溝通或討價還價。

意見相左之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記者撰寫完成回傳報社的稿件遭到
修改或不刊登;二是在採訪過程中和撰寫過程中,記者判定新聞的重點與長官的意
見有落差。面對前者,記者多自認為是文字表現的技術問題,會服從資經歷更長的
長官判斷,較少計較;而後者可說是意見衝突與主動溝通發生的主要成因。記者因
為目擊或是親身接觸了事件現場與當事人,對新聞重點的認識有較強的信心,從而
認為遠離事件現場的長官可能誤判。

林巧音的說法是:

長官大部份的時間都待在報社,判斷靠的是新聞處理的sense,經驗。
…(有時)長官要求的東西很不關鍵很鎖碎,甚至記者跑到獨家長官覺
得沒什麼,這樣記者感覺會很差,長久下來兩邊幾乎水火不容了。

當意見發生衝突時,溝通空間主要存在於記者和組長之間。如果組長交付的命
令為更上層的主任或總編指派,則很少有轉寰餘地。許愛婷的說法可為代表:

如果是她(組長)自己認為這個角度是這樣的話,你跟他說不是如此,
她也許會接受,但是如果她的角度只是去傳達上面更高層的要求,這部
份的轉圜空間很小。

有的記者在採訪線上感受到執行的困難,比如長官要求問到的新聞重點可能傷
害新聞當事人時,記者會採取隱匿現場信息,或是說謊的方式解決問題。曾經因為
新聞採訪傷害到當事人的曾志揚說:

如果會害到受訪者的時候,下次我可能會說「我找不到當事人」,或是
當事人一句話沒話掛我電話。(這樣子)說謊是不好的,但是台灣現在
的媒體環境,聯合報已經是很給記者空間了。


(二)同事情誼—獨立作業、偶有合作、競爭不強

一般而言,記者的採寫工作都是獨立作業,少與報社同事較少往來,因此相熟
不是報社同事,反而是同路線上的同業。若牽連範圍較廣的新聞事件發生時,報社
內不同路線的記者才必須合作寫稿。這樣的分工有時是長官調度,通常是較大的爭
議事件報社已有事先的規畫安排;偶爾社內調度出問題,就會讓不同的記者跑同一
條新聞,謂之踩線。踩線發生時,記者多在現場分工以不同角度撰寫新聞,或讓新
聞共同掛名。為了上稿而競爭的情形,在聯合並不常見,這可能是因為聯合的人力
配置與版面需求相當。王光吟指出:

(同事)不會(爭版面),其實每天稿量或例行性的東西基本上都會見
報,除非是真的不太重要的東西,那基本上每個局處固定都有例行記者
會,版面都會有,自己挖出來的獨家沒有時效性的話,可能不是今天登
,就是明天登。…也會有競爭,但沒蘋果(日報)嚴重。

除了踩線或長官調度時必要的合作,記者與同事間的夥伴關係,主要因為「休
假代班制」而建立起來。所謂的休假代班制,指的是相近路線的不同記者,在對方
休假時代跑路線並代為寫稿(甲休假時,乙就代跑代寫;反之亦然),這個夥伴關
係不只發生在代班時,也會延伸到正常工作日中,表現為跑線時的互相照應。曾志
強的經驗是:

像我休假時,代我班的記者我們的合作比較密切,我們平常handle各自
的區域,我休假時他就handle我的,相反也是。我們兩個合作會比較密
切,包括新聞、休假有一些。有時他要開小差,那我就幫忙cover一下
,互相cover。


二、經濟面向-工作強度、報酬與升遷


(一)工作強度與時間分配—寬鬆的時間表、連續的心理壓力

記者每週工作五日,年休依照勞基法規定,年資愈長年休愈長。在工作日中,
記者每日起床出門後,開始跑前一天晚上規畫的既定行程,並於下午兩點半到三點
半間將蒐集到的新聞材料寫成簡稿回傳報社。社內長官針對記者回傳的稿單開報稿
會議討論,並針對特別重要的新聞指示記者以一定方式處理╱追新聞。不論有無接
到長官指示,記者會繼續蒐集新聞材料(訪問當事人與相關說法╱蒐集資料…)直
至晚間寫稿為止。一般而言晚上六點至八點是記者寫稿時間,最晚九點半要交稿(
截稿時間),但重大新聞因為需要特別補充資料、繪製表格插圖,可延至十點(1)。
記者認為工作強度一般,但是維持一種恆常的焦慮感,主要來自新聞材料蒐集、題
目發想、上稿與否、獨漏發生的不確定性。

(二)透明的薪資與績效考銓制度-可接受但認為不具發展性 

記者在經歷三個月(半薪)的試用期後,起薪約為四萬出頭。並開始累計年資
與考績,依制度升級,是一種類似公務員的制度。

記者的職級被分成三個大級:200元級、300元級、400元級。每一個大級中又分
成十六小級(2)。記者的年終考績為優等者,可升兩小級;甲等者升一小級。十六小級
累計完畢後,即跳入下一個大級開始新的小級累計。大級與大級之間的差距,可達
5000元左右。每升一小級,記者月薪可加200、300或400(視所屬大級而定。比如200
元級即加200、300元級加300)。

除了月薪外,記者採寫到獨家新聞後,報社會視其重要性核發獎金。金額有800
、1000、1200三種,最大則為總編輯獎,一次一萬,由組長代為向上申報而後核定
發給。除此之外,記者撰寫例行新聞外的特稿或分析稿,是以字數計算額外稿費,
一個字0.5元。除社內長官、編輯外,記者享有油票補助(非現金),每月3800。過
去社內發給筆記型電腦的制度,於今年年初時取消。

每年二月的年終獎金,則視報社的經營狀況而調整。早年金額豐厚,近年大不
如前。記者戲稱年終的月數「比視力還差」,2006年的年終為0.3個月。

而考績的評定根據,是記者自填╱長官補述修訂的「月評表」。月評表內容有
寫作能力、取材能力、獨家則數、團隊精神等等,記者每月填完回執後,長官加以
修訂並彙編為年終績效,其中獨家則數、發稿量、字數所占比重較重。這個彙編的
過程並不公開,同事間彼此也不知考績結果(3)。

對於目前的薪資水平,記者雖不滿意但可接受。以上的敘薪與考詮制度雖然公
開,但是記者也明白升遷與調薪很慢,發展潛力低,但是對於細節並不關心,甚至
有一種不在乎的態度。陸心心的說法是:

(對於報社的調薪與考績制度)我從來沒真正搞清楚過,也不care啦。
(對於薪水)我還OK,以我付出的程度而言這樣算可以接受。

記者對於長官的職位也不嚮往。張天揚就表示:

我是不想當主管啦。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想當主管,因為行政工作是很
麻煩的事,我相信很多人當記者就是不想去碰那種事。有些召集人要跑
線,要寫稿,採訪完還要回報社,像我的話七八點寫完,接下來就是我
的時間。(主管)大概一個月才多個五千塊到一萬塊,我是覺得沒差多
少。…做行政工作,要和下面溝通,記者不鳥你,拖拖拉拉,主管也很
麻煩。…因為當主管的話,外面有很多人脈都會斷掉了,當記者的話就
會有很多人脈。

少數對敘薪考銓制度知情的記者,則認為考績評比並不是公平的制度,因為績
效不應量化看待。這顯示記者的勞動過程與意識並未與這個制度聯結,或說這個制
度直接控制記者的勞動內容的強度很弱。總的來講,記者明顯感受到報社經營的拮
据狀況,特別認識到縮水的福利、獎金,以及升等制度的加倍困難的調整上。


三、調查式報導的現狀與困境


在記者流覽過「調查式報導的說法」(參見附件一)後,有的認為其陳義過高
(理想化),但大部份認同其精神,只是認為有操作上的困難。主要的操作問題出
在在報導篇幅上(長達數萬字),個別記者幾乎不可能享有這麼大的版面與空間,
就算完成還要與每日新聞競爭重要性。

在實務上與調查式報導定義接近的工作,是專題報導。一般而言,當平面媒體
的資訊供給速度不及電子媒體時,較深入的分析性稿件就成為報業的立基之一,又
因為其接近獨家的性質,所以報社多半鼓勵記者提供專題報導(但並未硬性規定)
,主要是給撰搞記者薪水之外的額外稿費,具有特殊影響力的專題還會發給獎金。

專題報導的發動有兩種形式,一是主管規畫策動,主動調派記者分工合作撰寫
。這樣做起來規模較大,可能長達數萬字分若干版面╱天數刊出;二是由記者發想
,向長官提報並獲得同意後獨立進行,規模有限,約兩三千字的篇幅。不論是哪一
種方式,專題報導的工作都會排擠每日新聞採寫所需的時間與力氣。若記者要執行
地深入,每日新聞的產出量必定受到影響,因此就必須由相近路線╱相熟的同事幫
忙負擔部份每日新聞的採寫工作。許愛婷的經驗是:

專題偶爾要有,但沒辦法常態性;因為台灣的記者比較無法說你不發daily
的新聞,除非你去爭取說你一個禮拜都不要發daily news,找別人cover
你,你去做一個專題才有可能。但是客觀限制上很難,因為現在人力緊
縮,不太可能放一個人力專門去弄專題,除非有一個組叫「調查組」之
類的。

王光吟則具體指出了一個記者兼顧每日新聞與調查報導的困難:

因為你需要花時間,像它(調查報導)這邊說籌備時間很長,可能要訪
問對象很多,如果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每天要跑的市政行程就必須捨棄
掉,或是利用其他時間去做,可是基本上很困難,因為如果市政會議結
束後,我要去做調查報導,下午又要回市政府來,那變成會跟調查報導
的東西斷掉。所以很難兼顧。

所以專題報導在操作上,首先必須獲得報社的同意與支援,由記者祕密發想,
獨立累積資料、採訪與撰寫,幾乎不可能。張天揚前一陣子參與了由報社發動進行
較大規模的專題報導,他說:

前鎮子我去越南…,這個就會比較專題規劃。去越南之前,我們兩個記
者一起做,就會溝通說,各自安排一些,在越南邀請一些發展不錯的業
者,當地的公司股市發展的狀況,去邀訪台灣有多少台商去那邊考察,
往多面向去做專題邀訪。長官會有一些版面上要如何分線,長官也會一
起參與在裡面,一起討論。這些都是總編輯在發動要做這些事情。

曾志強曾經執行過一個中途失敗的案子,對照張天揚的例子顯現了一人之力的
難為處:

你要提出一個真的好的題目來,得到長官的認同,就可以做。但我之前
有報過一個專題,因為受訪者中徒出了trouble,所以後來專題沒有辦法
繼續下去了。

如果調查式報導╱專題報導總是與記者的每日新聞採寫工作衝突,那麼如果讓
記者專心從事調查報導可以嗎?曾志強的判斷是:

各個報社的調查中心、專案組(設立)出來後,就變得一點都不調查、
一點都不專業了,因為他們(記者)離開線上了,所以得到的線索反而
變少了。

意思就是,調查式報導要執行地好,並沒有辦法完全與線上記者的工作脫離。
現實上,能夠不必負擔每日產出新聞的壓力去作深入的調查報導,而又不與線上消
息來源與新聞現場脫離者,唯有資深記者。聯合報曾經有過專案組的編制(4),由各
路線不必跑每日新聞的的資深記者組成,產出量約是一週一篇。王光吟並舉出了他
所認識社內的資深記者伍崇韜為例,稍稍說明資深記者在執行調查式報導上的優勢
與特殊表現。


結論


不論從政治面向或經濟面向來看,聯合報對記者的直接控制並不算強,記者的
自主空間相對較大,但是較過去已逐漸限縮。在這樣的前提下,調查式報導的執行
仍有難度,記者很難主動、獨立地從事調查報導,即便這是一種社方鼓勵的報導形
式。而由社方發動的專題,則又在調派與分工上表現為社內主管意志的延伸,與線
上記者自新聞現場中的長期觀察又隔了一層。

如此一來,也許調查式報導難以實踐的原因,並不直接歸因於報社制度對個別
記者的立即壓迫,而是調查式報導的本質就與記者的每日新聞採寫工作互相排擠。
幾名記者的回應讓人覺得,調查式報導的操作之於記者,非不能而是不為也。但是
沒有每日新聞採寫過程中累積的人脈與線索,調查報導又無以為繼。結果就是,只
有在社內資歷、權力與位階都高的資深記者,在不必負擔每日新聞採集工作但又未
真正脫離線上實務的前提下,能夠有餘裕和足夠的識見去作調查式報導(5)。

加上,資深記者在台灣報業中並沒有一個制度空間允許其存在。許愛婷提供了
一個文化上的解釋理由:

我們沒有所謂資深記者制度,這樣的文化會讓人覺得跑久了應該進去當
長官啊,你怎麼還在外面跑;另外一個就是說,你若是當長官也不會因
為你的專業在薪水上有加,就是讓你繼續在外面跑。就是沒有那種制度
。

客觀環境上,台灣的報業不景氣,也壓縮了資深記者的生存空間。除了前面提
到的記者的薪資成長速度愈來愈緩慢,導致留不住人(本次訪談的記者,都在或近
或遠的未來有離職打算);另外聯合報為了敦節人事開支,鼓勵資深記者優退,招
聘新近人力取而代之。

若資深記者是調查式報導得以實踐之所繫,則資深記者在報業中無以為繼,也
就讓新聞報導更難有深刻批判而全面的觀點。調查式報導的困境就是資深記者的困
境,而資深記者的困境還是要歸因於報業的政治經濟問題(6)。


注釋:

(1)聯合報前幾個月將截稿時間提前了兩個小時左右,理由是讓後續美編有更充裕的
時間工作。
(2)聯合報過去的大級裡的小級數,只有八級。但前年擴為十六級,而其他制度照舊
。亦即升等速度加倍困難了。
(3)聯合曾經短暫地公開考績排名,但很快地取消了。(張天揚)
(4)蘋果也有過類似編制,但因為產出量少而裁徹了。(曾志強)
(5)記者資歷愈長,並不保證就會產出深度調查報導。或者應該說,對由記者獨立完
成的調查報導而言(非由長官指派),資深記者是調查報導的必要條件,而非充
份條件。訪調的結果似乎顯示,記者的年資愈長,可能習慣固定的新聞產出流程
,不一定會積極從事調查式報導。
(6)另,在我們本次的訪調中,調查式新聞報導能否操作及操作的樣態,也與記者所
屬路線、是否受過新聞科系的訓練可能相關。唯我們出發點專門針對報社的政治
經濟面向發生的作用,因此未對其他變因繼續探究。

附件:受訪記者背景對照表

---------------------------------
化 名 路線╱資歷╱性別
---------------------------------
林巧音 聯合市政╱資淺╱女
曾志強 聯合社會╱資深╱男
張天揚 經濟傳產╱資淺╱男
王光吟 聯合市政╱資淺╱男
陸心心 聯合財經╱資淺╱女
許愛婷 經濟政策╱資深╱女
---------------------------------


附件一:關於調查式報導的說法

關於調查式報導的說法:

-特性:

1.具有高度批判性,揭露弊案、欺瞞與社會不公義的現象,使社會大眾感到義憤而
促成社會改革。
2.屬於解釋性報導,強調因果關係。篇幅可能多達數萬字,分數天刊出。
3.容易引起爭議,並招致訴訟。

-調查的記者(記者主動性)

1.對消息來源的可信度保持懷疑,特別是具有權勢的消息來源、官方說法、公關稿
件。
2.除了follow同業的報導以外,經常閱讀與新聞事件相關的其他背景資料。以及使
用官方解密的檔案文件並習慣性地整理之。並將結果與官方說法比對,試圖揭露
其間落差。
3.除了針對當事人的說法去平衡報導、正反併陳外,還會試圖聯繫其他相關的消息
來源,並且愈多愈好。
4.籌備時間極長,可能徒勞無功。
5.因題材範圍廣闊,可能團隊合作、分工進行,但也可能單打獨鬥。

根據以上說法,有人主張:在台灣新聞界的聲譽跌落谷底之時,新聞界必須建立調
查報導的傳統,才能重拾媒體專業的尊嚴。


--

「所謂歷史,並不是在過去就完全結束了,它將種下日後的種子,終於有一天

開花結果」-----楊威利 《銀河英雄傳說外傳》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2.cc)
◆ From: 211.74.121.184
※ oiram:轉錄至看板 oiram 10/14 19:03
※ Lorraine: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10/14 19:38

No comments: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