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8, 2007

直銷詐欺(整理合併版)

作者: AnimalFarm (Hasta la vista!) 看板: AAAAAAAA
標題: 直銷詐欺(整理合併版)
時間: Fri Oct 19 09:31:56 2007

或許我應該去找一些論文及專書來看的,不過目前有點懶,
暫時先靠推理好了。
我一直在想,直銷詐欺的問題點到底在哪裡?
結果我發現這個認定比我預想中困難,
或許這就是許多看起來詭異的多層次傳銷目前還能合法存在的關鍵。


單純的老鼠會已經是違法的了,
所以現在的可能有問題的多層次傳銷(以下簡稱新老鼠會),
大多是以販賣商品作為包裝。

但是我發現,一結合商品,整個問題就變得非常複雜。

我總結新老鼠會最惹人非議的幾個問題點:
1.宣傳方式。
2.獲利結構。
3.商品價格。

我一個一個來說這問題有多複雜。


==========================================================================

1.宣傳方式

新老鼠會最有爭議的宣傳方式在於:
(1)常常是用欺騙方式讓人去參加說明會。
(2)說明會場往往讓人事實上或心理上不方便離開。
(3)營造自嗨或溫馨氣氛。
(4)鼓勵刷卡或借錢消費(或辦會員)。
(5)建議會員不要告訴家長或其他人自己進了鼠窩。
(6)休學當老鼠?
(7)不實廣告。


先說結論,除了(1)騙人參加說明會和(7)不實廣告,
違反多層次傳銷管理辦法,得依公平交易法處以罰緩之外,
其餘六點都不違法,沒有刑事責任。


但是法律不代表一切,不違法的行為我們還是可以度爛,
然而這裡面真正有道德爭議的有幾項呢?
只有(1)(2)(5)。

自嗨就不說了,(3)鼓勵刷卡或借貸是不是錯?有曹啟泰代言現金卡被批評的先例。
但是我一向反對偽善跟自欺欺人,有需求就是有需求,
沒有只准人家做卻不准人家廣告的道理,
可能跟一般社會價值不一樣,所以我只能說存疑。

至於(6)休學這就更有爭議了,因為這不見得是事實,
即使是事實,就這點我也站在老鼠們的立場,
我覺得這是人應該負自己責任的。


而且,即使是確定有道德瑕疵的(1)(2)(5)這幾項,
老實說也沒那麼嚴重。
因為如果真那麼不可接受,那麼基督教的傳教士其實在某些民眾眼裡也很討人厭,
但是我們不會真的覺得這樣做不行。

所以,雖然大家罵的最嚴重的就是宣傳方式,
但是老鼠的嘴臉討厭歸討厭,老鼠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出在他的臉。

主要問題一定是出在別的地方。


==========================================================================

2.獲利結構

最傳統的老鼠會大家應該都很清楚,就是靠上線抽下線人頭賺錢,
但是現在已經沒有這種老鼠會了。

新老鼠會都是賣商品,
商品的部分我們留待下個部分再談,
我們先談錢收進來後,到底要怎麼分給鼠群們。


獲利「回饋」給鼠群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抽頭、一種是獎勵。

抽頭就是抽下線的百分比,
可能是下線每一筆消費我抽40%、下下線我抽40%*40%,以此類推,
也可能是每收進一個下線會費我抽500、下下線會費我抽500*60%,以此類推。
特徵就是等比級數。

獎勵就是視總累積下線(消費或會費)的數量,上面撥下來的獎金,
比如說下線加下下線共消費1000,獎勵上線100,消費2000,獎勵200,以此類推,
或是下線加下下線共10人,獎勵上線1萬,共20人,獎勵2萬,以此類推。
特徵就是固定比例。

新老鼠會,通常是這兩種制度並行,只是比重問題,
或是這些制度的改良版,但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好不好賺?

答案是,抽頭或獎勵的錢越高,就越好賺。


廢話!

但是,老鼠會之所以罪惡,就是在於它是一個脆弱的模型,
最底層的下線會虧最慘,
因為它仰賴人頭費,而組織不可能無限擴充,所以最底層的下線撈不到人頭費,
這大家都知道。
然而如果小老鼠每個月只需要繳1塊,那這個鼠窩罪不罪惡?

不罪惡,因為1塊算不上是什麼負債。

所以吊詭就來了,
越好賺,就代表大老鼠要從小老鼠那裡剝削夠多的比例或金額,
否則月繳1塊,到底是要怎麼有高收入?

但是相對地,當小老鼠被剝削的越多,模型就會越不穩定,
因為這代表小老鼠就越需要幼幼鼠的錢,來彌補自己被剝削的部分。
而在新老鼠的國度裡,小老鼠要怎麼賺到幼幼鼠的錢?

靠商品。


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認定一個直銷是不是鼠國的關鍵,
就是要找出獲利結構的不穩定因素,也就是:
1.獲利源於人頭費的金額:這決定了底層小老鼠的負債壓力有多重。
2.商品好不好賣:這決定了小老鼠能不能找到下一層幼幼鼠來攤這個壓力。

獲利結構太仰賴人頭,這就是直銷詐欺之所以構成的原因,
因為制度終將在短時間崩潰,而留下虧錢的底層小老鼠。

所以,他在販賣夢想,這是一個謊言。


但問題是,他不只販賣夢想,他在販賣健康啊!
台灣人怎麼可以沒有健康?

況且,我們要怎麼認定他的獲利是來自於人頭費?
他賣商品啊!誰賣東西不是為了賺錢?
在這點上,老鼠們的說法沒錯,商品到消費者手中本來就會被大盤中盤抽取利潤,
那改由大老鼠中老鼠來抽取利潤,其實意思一樣。

這兩者的差異,不在於獲利結構上。

所以,我們都知道理論上的老鼠會,
但是我們要怎麼判定實際存在的組織是不是新老鼠會?
光從獲利結構推導,其實無能為力,因為賣商品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幌子,
我最佩服老鼠的其實是在這一點。


==========================================================================

3.商品價格

一般商品定價當然是來自於市場機制,
其價格的成分包含了:

CP1 = 價格 = [其他成本 + (銷售成本 + 廣告成本)] + 自己利潤
^^^^^^^^^^^^^^^^^^^^^^^^^^^^^^^^
→ 一般商品的會計成本

其實銷售成本和廣告成本,本來是沒有必要特別從會計成本中區分出來的,
只是為了比較的需要。
因為,直銷比傳統通路「偉大」的地方就在於,
它宣稱省去了銷售及廣告的費用,而將這個錢回饋給我們的會員。
所以,直銷宣稱的產品價格包含了:

DP1 = 價格 = [其他成本 + (回饋)] + 自己利潤 (誤)


我們來檢視上面這個式子有沒有問題。

首先,銷售成本裡面包含了上游廠商的成本和利潤,
在這裡,上游廠商的成本是難以被省去的(無論是誰開貨車載貨都要花油錢),
但是上游廠商的利潤可以改由直銷會員賺(但是付給司機薪水可以改由自己來賺),
這部分我覺得無可厚非。

其次,廣告可以提升商品的附加價值,
例如同樣的一雙鞋,上面印NIKE我們就會花比較多錢買,
上面印MIKE就只有名字叫麥可的會買。
直銷除去這部分,到底有沒有省?有沒有賺?我們先把這一塊稱做一個神祕代號R。

因此我們將直銷的商品價格式子修正成:

DP2 = 價格 = [其他成本 + (上游成本 + 上游利潤 + R)] + 自己利潤
^^^^^^^^^^^^^^^^^^^^
→直銷商品的會計成本


我們假設一般通路和直銷賣的商品一樣,而定價也一樣,
那麼CP1就等於DP2,而神秘代號R就等於廣告成本。
這裡沒有問題,完全是正正當當的。

但是!如果商品和定價不同呢?

R的部分就難以估計了。

在老鼠會之中,R的部分除了包含自己去跑業務所節省(改由自己賺)的廣告成本外,
還包含了人頭費用。
在獲利結構的部份說過了,人頭費用太高就是老鼠會,
所以,新老鼠們很聰明的地方,
就是在於他們都賣有機蔬菜、精油、靈芝、化妝品、分時渡假這類東西。


這類東西的共同特徵就是:

資訊不對等的獨占型競爭市場。


==========================================================================

有機蔬菜、靈芝、精油、化妝品、分時渡假這些東西,
市面上每個人賣的成分或多或少都有點不同,
因此你不能說這家跟別家是相同的商品怎麼賣的比人家貴?
因為獨占型競爭,所以價格可以有高有低。

而且,這些東西都有著或多或少、未知、尚未被證實的療效或效益。
因為資訊不對等,所以合理的成本與利潤難以估計。

所以,新老鼠會就利用這一點,
把R擴充到很大。


一方面,你不能說他是在賺人頭費,因為你很難證明這東西賣這麼貴是離譜的。

而另一方面,為什麼這東西這麼貴,大老鼠還能成功賣給小老鼠?
是因為小老鼠很喜歡健康?很愛護地球嗎?

Of course not.

是因為小老鼠想賺錢。

或許小老鼠口頭上不願意承認,但是他們也想從幼幼鼠身上獲利。
只是,他們也不了解他們的商品就去賣了,
他們不了解他們的獲利(不管是抽頭還是獎勵還好),
主要到底是來自於DP2那個式子裡的上游利潤?自己利潤?還是..R?


而R說穿了,就是在賣你的人際關係和組織發財夢,
但錯的其實不是賣人際關係和發財夢本身,我覺得有時候批評這蠻沒道理的,
否則所有企業的業務全部抓去關好了?

錯的還是那句老話:獲利來自於人頭費用的部分太高必然導致組織崩潰。

如果R太高,
那麼即使這個商品的價格和成本再怎麼模糊,
消費者終究會覺得,太離譜了..不划算..
那麼這個商品就難推銷。

因此,賣完周邊的親戚朋友和「想成功的人」之後,就不會有人會再想買,
這時最底層小老鼠才知道慘了!
原來組織不會無限擴充的關鍵在於,因為產品根本沒那麼好,
所以我賺不到別人的R,還因為被賺走R而負債,
於是就很生氣,想找大老鼠算帳!

那大老鼠就去找鼠頭(以下簡稱傑利鼠)算帳!


這時候傑利鼠會怎麼說?

他會說,你們(指最底層的小老鼠)沒有拿到商品嗎?
你們是消費者啊!

咦?也對啊!
我東西買貴了,頂多自己摸摸鼻子,
就像我在這家買Wii買9200,回到家才發現網拍怎麼賣8900一樣,
人家也沒犯詐欺罪、也沒強迫我買啊..但是我怎麼總是覺得哪裡怪怪的?


新老鼠會就是無敵在這裡:股東同時兼消費者的矛盾。


==========================================================================

乖乖一包賣20塊,今天我是老闆,我推出一樣產品,叫壞壞,
跟乖乖也沒啥不一樣但是一包賣50塊。

為什麼賣那麼貴?因為成本就是那麼高。
哪個成本高?人事成本。
因為我給自己的薪水是一個月100萬、給我美艷女秘書的薪水是一個月90萬、
給掃地歐巴桑的薪水一個月50萬..所以我的獨家產品壞壞一包要賣50塊我才能回本。

但是最後壞壞賣不出去,所以公司就倒閉了。
股東損失錢,所以都來罵我。

你說,賣商品的老鼠會的倒閉是不是就跟這種壞壞公司的倒閉一樣?


當然不是。

因為老鼠會更狠。


老鼠會的會員,身兼股東和消費者兩種身分,
所以當大老鼠吸引你加入時,他就跟你說你同時能享受股東的好處和消費者的好處。

但是實情是,你買的商品,也就理所當然是「商品的價格」加上「股東的價格」,
能以這種價錢賣給你,就是在賣你加入組織的資格,
因為你可以當股東,所以這種價格合情合理。

然而,當小老鼠吸收不到幼幼鼠,想找大老鼠算帳的時候,
大老鼠又會跟你說你是消費者,又有拿到商品,
你損失了什麼?

況且,找不到下線是你自己的問題,你憑什麼來找我算帳?獲利公式沒有錯啊!


所以老鼠會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商品。


商品的定價,高於消費者願付的價格,這種商品就是爛東西,
而爛東西當然找不到很多阿呆去買。

但是,小老鼠們自己也心知肚明,這種價格太高,
然而自己願意買的原因是因為想加入組織,而不是真心覺得商品物有所值,
所以就掉入了這個金錢遊戲的陷阱中。

但是我們卻很難說這樣的金錢遊戲,是一種詐騙,因為:
1.新老鼠會是賣商品,而且因為這種商品性質,很難舉證知道售價中的R有多少。
2.即使發覺商品中的佣金比例太高,但就像前面說的,
壞壞公司硬是要發給女秘書90萬月薪,你很難說這老闆是在犯罪。
頂多可能是性犯罪....
3.何況,新老鼠會本來就是用高佣金來吸引你的。
4.但是新老鼠會又有商品作為包裝。
5.最後,你自己對市場沒研究,相信靠人際關係和口才就能賺錢,
這到底又應該怪誰?

==========================================================================

最後,我想說的是,其實要證明獲利來自人頭費是很困難的。

以抽頭來說,幾乎你只能賺到直接下線的錢,
因為下下線等比級數之後已剩不多,何況下下下下線。

但是,直銷商品直接從下線賺錢,這也可能解釋成合理的佣金,
我直接賣人商品,賺取利潤,本來就天經地義。

以獎勵來說,傑利鼠是從給公司的會費當中視你的下線人數(或消費額)多少給錢,
這也可能解釋成合理的獎金。
當然,這個獎金太高,變相就是暗示整個結構去堆砌金錢遊戲,
但是哪有員工會嫌獎金高?何況誰知道公司的帳目?
一般人哪有「能力」精算出多少是人頭費用?
有能力的人又哪有「權力」去檢視任何一家民間小型企業的財務?


而問題最大的商品,
誰又能證明這是爛東西?

誰說我這東西爛賣不出去?ETC都能賣給政府了!

誰說我這定價不合理?你怎麼不去抓$ONY?


所以,最後我只有一點提醒,其實老鼠會是很難認定的,
但關鍵是我建議"盡量"不要用人際關係去賺錢。

就像做保險一樣,能擺脫人情保單的業務員並不多,
因為能否獲利,最後還是必須回歸到你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好壞。
但是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剝削,
今天如果保險公司允諾給業務員超高額佣金,然後保費高於其保單價值太多,
說不定結構反而就變成老鼠會了,其實也只是量變造成質變的問題。


--

你現在已經夠懷疑自己了,不要讓自己更增加懷疑的機會。

─《林志鍵》─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210.69.180.235

Tuesday, October 16, 2007

[文章] 紐約時報專欄:絕對不能拿去問作家的問題

作者: Lavenhill (要一直前進啊) 看板: AAAAAAAA
標題: [文章] 紐約時報專欄:絕對不能拿去問作家的問題
時間: Wed Oct 17 11:37:41 2007

原文見此:
http://www.nytimes.com/2007/10/13/opinion/13lessing.html

By DORIS LESSING
Published: October 13, 2007

上個禮拜四,多麗斯•萊辛抱走了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在得獎名單公佈之後不久
,文學界也開始動起來了:照例又是對得獎者的文學成就作一番品評,當然有些反應是嗤
之以鼻。在這些批評當中,砲火最猛烈的當屬Harold Bloom,他是耶魯大學教授、文學批
評家。他告訴美聯社說:「即使萊辛在他寫作生涯的早期,確實有些值得讚揚的成就,但
我發覺他最近這十五年來的著作實在是不值一讀。」並且對本年度的文學獎下了一個評語
:「純粹是政治正確考量。」有趣的是,關於「政治正確」,萊辛女士曾在本報發表一些
有力的想法,她的看法在文章中很恰當地表現出來。此文於 1992年6月26日見報,刊於來
論版。


即使我們親眼看到共產主義的快速凋亡,但許多在共產主義薰陶下萌發、茁壯的思考模式
,仍然支配著我們的生活。這些思考模式中,很少有一詞像「政治正確」般,可作為共產
主義仍影響我們生活的直接證據。

第一:在語言層面上,共產黨人糟蹋了語言,以及語言背後的思想。這並不是什麼新論點
。他們喜歡用術語,一句話的背後常賦予極為深奧難明的含意。在那年代,很少歐洲人沒
用過這種詞句來開些玩笑,諸如「踩著堅定腳步向前」、「矛盾」、「雙面穿針」等等,
這種例子還真不少。

大約是在1950年代,我第一次見識這類與普通人心智完全脫節的口號。他們就是有本事讓
這些字眼脫離原來的字面含意,直達十萬八千里。那時我讀倫敦時代雜誌,看到一篇文章
,見識他們是怎麼用這些文字的:「上禮拜六的人民列隊是無產階級堅定力量的具體實現
……」某些詞語被限定成左派的專利,就像被趕入圍欄的家畜一般。這樣的文字,以及文
字背後所附加上的意涵,逐漸成為這群人的標準用法。不管這些文章是登在保守派還是自
由派的刊物上,大概只有馬克思的追隨者才有本事把這種文章讀完。然而這些寫手們並不
明瞭這種情況,故這類文字「遺傳」漸漸變成了一種獨家特色,也讓外人越來越難搞懂這
群人到底想要表達些什麼。

即是在五、六年後,消息報、真理報及其他數以千計宣揚共產主義的報刊看來還是一個樣
:一張經過精心設計,填滿毫無意義文字的白紙。為什麼要搞成如此模樣?道理很簡單,
讓一些或許會引起討論、可能需要為之辯護的東西佔用版面,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現在
這些舊報紙上的文字跟用法,又再度被挖出來研究了。但在那年代廣為所用,事實上是死
的、空無一物的語言遺緒,現在仍然可以在某些學術場域中看到,尤其是社會學跟心理學
的某些分支,雙眼空洞的骷髏仍在其間遊蕩。

我的一位年輕朋友來自北葉門,他存下每分每毫的錢,就為了來英國留學。他攻讀社會學
的一個分支:西方的專業技術如何在落後地區傳佈。我想看他的研讀材料,他給了我厚厚
一大本書。老實說,這些東西寫的實在差勁!裡頭用了一堆既難懂、又空洞的術語,讓人
難以理解。這本書篇幅達好幾百頁,在我看來,只需用十頁篇幅就可以把書裡的概念講清
楚了。

好吧,我知道學術文字的冗長模糊,並不能歸咎於共產主義,這是Swift Jonathan所告訴
我們的。共產黨人的好掉書包、贅言冗長,實根源於德國學術風氣,而這種霉爛的學界風
氣現今已經擴展到全世界了。

「觀念跟想法可以改變我們的社會。」這是我們這世代的眾多悖論之一:關於人類怎麼思
考、如何行動,我們曾經有許多充滿洞見的想法;最後,這些想法通常都變成讓大家讀不
下去的語言了。

第二個層面與第一個層面緊緊相扣。足以影響我們行動的有力概念,用一句話即可表明清
楚。甚至一個詞,一個直擊核心的詞就夠了。例如說:所有的作者接受訪問的時候一定會
被問到這個問題:「你認為一個作家應該…」「作家應當負起的責任是…」這類型的問題
有個政治預設,好像作家總是該做些什麼。注意,這裡包含的預設立場是「所有的作家都
有同樣的事情要做」。諸如「某人應該…」、「某人的義務是…」等片語,在人類的歷史
上早已用了好久一段時間了,這是用這詞的人所通常不了解的。還有一個詞是「託付」,
這詞看起來很新、很時髦,還沒有太久的歷史:「作家被託付了什麼樣的責任呢?」、「
作家如何回應這些託付呢?」

一個倒楣鬼(作家)被「託付」的責任是「提昇意識」,這是道雙面刃。若能給予人們極
度渴求、需要的資訊,以了解這個世界、或提供一套社會需要的道德標準,人們的意識便
會抬頭。但這過程,幾類於國小生只能從老師那得來一千零一套的官方宣傳。諸如「提昇
意識」、「託付社會責任」,或是「政治正確」,都是如此:一齣天天上演的老把戲。這
就是黨的策略。

一般的看法認為:文學批評並不是共產主義風行的結果,但事實上,他是。每個作家都有
過這種經驗,總是得說:欸,這個故事呢,它是「關於」什麼什麼的。我曾經寫過一個故
事,叫做《第五個孩子》,馬上就被歸類成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關於基因研究的、關於
女性主義的、關於「反」反猶主義的……等等。

有一個從法國來的記者走進我的客廳,當她還沒坐下前,她就開口說了:「當然,《第五
個孩子》是關於愛滋病的一部作品。」

我跟你保證,這種話的冷場效果絕對一流。但有趣的是:為什麼我們的心靈,總是習慣用
這種方式來分析一部文學作品呢?若你這樣說:「因為我想討論關於愛滋病還是巴勒斯坦
的問題,所以我寫了這本小書。」你大概會得到一個「哩共蝦?」的眼神吧!一部創新的
作品「必定」圍繞著某些問題,這又是一個社會主義實在論留下來的遺產(每件創作一定
都有個某個崇高的目的):單單為了「說故事」而寫一篇小說,即使不能說是反動,但至
少是種輕佻。

要求每一篇故事都要「關於」某些問題,是來自於共產主義的思考模式,甚至再追溯上去
,是種宗教思想。他們要的書是能帶來自我成長的,如此純樸、如此簡單,總是可以從中
採樣出一些訊息來,告訴我們作者想要表達些什麼。

「政治正確」,以如共產主義土崩瓦解的速度興起,但我不認為這是啥轉機。我並不是說
共產主義的火炬現在被那些「政治正確者」所繼承了,我的意思是這些心智上的習慣,我
們常常還未加徹底了解,就一股腦全吞下去了。

告訴人家該怎樣做,顯而易見地相當吸引人:我用對小朋友而不用大人的方式跟你講話,
是因為我認為你的行為就像個三歲小孩(你就是應該聽我的)。然而,藝術,它就是這個
模樣:總是讓人無法預測、橫衝直撞,盡其所能地讓人不舒服。特別是文學,總是激怒議
院中的委員會、反西方文化者、以及提倡道德的人們,在最糟的情況下,這些怒氣便發展
成迫害了。讓我很困擾的一點是:「政治正確」似乎沒有所謂的標準跟前例可循;而讓我
更困擾的是:就算有,好像也沒有人在乎。

政治正確有好的一面嗎?有的,他能使我們重新檢驗自己的態度,這法子一直都很實用。
然而麻煩的地方也在這:隨著各式各樣社會運動的流行,極端分子不再處於社會邊緣,他
們好像就在我們的周遭;不是狗搖尾巴,而是尾巴開始搖狗。每一個男人、女人,都默默
且理性地使用這些概念,來檢驗自己的所有想法。若人群中有20個煽動者,他們的真實動
機是追求超越其他人的權利,那麼煽動者永遠都不會減少,因為他們視自己為反種族主義
者、男女平等主義者,或是諸如此類的頭銜(而其他人都是有偏見的極端分子,所以你們
還是應該聽我的)。

我的一位教授朋友描述了他的親身經歷:當學生們在教室外遊蕩,共同抵制遺傳學課程中
的客座講師,只因為講者的觀點並不與他們的意識型態一致時。這位教授朋友邀請這些年
輕孩子來到他的研究室,想與這群學生討論,並且看些講師上課時的錄影帶。半打穿著他
們這世代的制服: T恤和牛仔褲的的年輕孩子坐在台下,等待他把錄影帶放推進放映機,
解釋自己等會要做的事情,開始播放錄像。孩子們在影片播放時,始終閉上眼睛、沈默不
語。突然,有個人站起來,走了。當然,這是一個已經安排好的暗樁。這群青少年大感震
驚,這時他們才開始注意影片,想知道講者到底說了些什麼。這正是一個年輕共產黨人行
為的最好寫照:作秀,並且把自己的心靈封閉起來。

一次又一次,在不列顛這塊土地上,我們從鎮議員、學校顧問、女校長、男校長、以及老
師們當中,看見一群被追獵女巫之陰謀集團所追趕的可憐人。這群「獵女巫者」無所不用
其極,用上了各式各樣的骯髒、殘酷手段。他們宣稱自己所聲討的對象是種族主義分子,
或是以某種角度而論:所謂的「反動份子」。一次又一次,在不斷的控訴中,真相已經很
清楚了:這場戰爭是不公平的。

我深信有以百萬計的人,剛從共產主義舖天遮地的陰影下逃出來。然而他們又開始瘋狂地
搜尋另一種教義來跟從。即使對這些新教條,他們或許對之不甚了了,但這又何妨?


(若對翻譯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討論。若欲轉載譯文,請註明原作者及出處,以及譯
者:Lavenhill@bbs.ptt2.cc )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40.129.164.246
※ rayx:轉錄至看板 rayx 10/17 11:56

Sunday, October 14, 2007

[嘰咕] 週三晚間的93聚會

作者: sunnycutie (同名個人版) 看板: sunnycutie
標題: [嘰咕] 週三晚間的93聚會
時間: Sun Oct 14 22:56:04 2007

91一定很吃醋吧,我竟然在國慶日晚上跟九三聚會去了

可是我之前就說好了嘛~~~..╮(﹋﹏﹌)╭..

經過一天GRE讀書會的折磨,我到達善導寺站的時候已經不太想走路了

順利的找到火樹銀花真是太好了

我本來以為我會是最早到的,結果已經有一部分的人到了(大驚)

後來大家陸陸續續都到啦,真是開心

雖然bass很有默契的通通缺席-.-a (包括小新在內>"<)

不過還真的滿多人的,剛剛好坐一桌真是溫馨

本來很淘氣的要留兩個分開來的座位給大頭和夜貓

最後還是失敗了真是殘念

大樹一坐下來就把律寧的卡片給我了

喔喔 真是精緻的卡片 很有律寧的風格~~

(嘻嘻 我已經有兩張律寧的手繪卡片了 得意)

大樹好像畫了點淡妝,其他人也多多少少都有點

大家看起來都變漂亮不少

連大光的皮膚也比以前好很多呢

洋蔥還是遲到鬼

不過最晚到的洋蔥跟孔嘉也是吃最久的

續航力超高,其他人都吃不太多

更正,我們這半桌的都吃不太多

另一半桌的吃法很有台大合唱團的傳統

生肉->上桌->沒了->生肉 的無限循環XD

一群人在一起難免會造造口業

真是太糟糕了

不過我覺得我講的都還滿好笑的XD

雖然沒看到茶包小新承融志強劭徽小翔律寧郁潔覺得有點殘念

不過能有這麼多人來我真的很感動啊

畢竟我只是一時興起地跟夜貓說了聲"我想跟九三吃個飯"

夜貓10/8才po文,竟然就有14個人說要來

選餐廳的似乎是白潔洋蔥吧,也是效率超高的,整個很有撿日不如撞日的感覺

這樣的聚餐似乎無目的

但是年紀越大越來越喜歡這樣子突然來個聚餐

大概是因為過去的年歲之中

日子總是在'找個時間吃個飯吧'之間過去

總是在'好久不見'以後才想起來到底多久沒見

跟朋友碰碰頭這種事情的優先性越排越前面

這也是逆向操作吧

因為其他狀似優先性較高的事情,反正都會有壓力逼自己不得不做

所以即使在前面插個聚餐也沒什麼

最後該弄出來的還是會弄出來,當然這是指死線還很遠的時候吧

或許也是因為

如果大家都把跟朋友見個面這類的事情擺在'重要的事情'之後

跟朋友見面就永遠不會發生了

像我這種不太愛做正事的人還是把這種事情擺前面一點吧~

跟91一直不太熟,因為91熟起來的時候正是我漸漸脫離合唱團的時候

之後的聚會老是沒空參加,實在是有點遺憾

而相較於九二的點對點熟悉,對於九三這屆似乎是全面的喜歡吧

九三的小骨頭從進團就讓人很驚艷

這群小朋友在唱歌和待人處世上都普遍地成熟

不管我是從一個學姊、同儕、學弟妹的角度來看都一樣

也正因如此,我特別喜歡跟九三黏在一起

跟九三在一起的時候可以不用特別注意'學姊'的角色

可以說是沒什麼壓力吧

雖然我的'米姐'角色似乎是被九三炒作出來的XD

但我覺得我實在沒有大家講的那麼厲害

相反地,我覺得九三的小朋友(其實現在也是老骨頭了)每個人都有比我成熟的地方

與其說我在照顧大家,不如說大家都有值得讓我學習的地方吧

總之,是個很開心,很值得紀念的聚會

謝謝來參與的每一個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40.112.21.30

調查報導在勞動現場中的困境與現實-聯合與蘋果 …

作者: uus (亞典波羅) 看板: AAAAAAAA
標題: 調查報導在勞動現場中的困境與現實-聯合與蘋果 …
時間: Sun Oct 14 19:01:17 2007

※ [本文轉錄自 attemborough 看板]

以文,是本次傳學鬥暑假的訪談調查,根據訪談整理後的上兩篇文稿在整理而成的
訪談總稿。

---------------

調查報導在勞動現場中的困境與現實-聯合與蘋果的對照比較


一、前言


所謂的調查報導,指的是記者必須摒著挑戰強權的勇氣,透過深入的訪察與資料蒐
集,撰寫而成能揭露社會不公義的報導。其效果足以激起社會義憤與公眾良心,推
進社會改革。在本地新聞業的信譽江河日下之時,遂有人主張:「新聞業必須建立
調查報導的傳統,以重拾媒體專業的尊嚴」。

然而,如此崇高的理想典型,是如何在今日的新聞工作現場中實踐呢?又,其實踐
樣貌受制於什麼條件作用,或是模糊難辯,或仍存有一線生機?我們透過訪問聯合
報系與蘋果日報的線上記者(各六名),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選擇蘋果日報與聯合報系的主要理由,在於聯合報在台灣有五十餘年的歷史,長期
作為台灣第一大報,應可作為台灣傳統報業的代表;而屬於香港壹傳媒集團的蘋果
日報於2003年五月在台灣正式發行後,迅速取代傳統大報成為報業市場龍頭,並對
台灣新聞媒體的生態造成重大衝擊,可作為新興報業的代表。聯合與蘋果的比較,
一舊一新,可對照出時代變遷與交替的軌跡,並藉由制度與表現的比較,突顯制度
的差異與效果。

聯合與蘋果各六名記者中,各有兩名資深、四名資淺者,深淺的分別以六年為界線
。選樣上考慮到記者年資,是因為我們假設資淺者在還沒被完全整合到社方的權力
結構下,或許對權力的施展較清楚或敏感;而資深者在組織運作規則的理解上則較
深刻。除了年資以外,沒有其他選取標準。受訪者的選取採立意抽樣,透過朋友轉
介而來。


二、組織的政治面向


(一)上下權力關係:可折衝vs.一條鞭

就編採而言,蘋果與聯合的組織架構雷同,由上而下大概是四層架構:總編輯—副
總編輯╱主任(採訪中心)—組長(組)-記者。記者作為底層的工作者,負責採
寫新聞,即所謂的「外勤」;記者對以上的編制人員通稱為「長官」,在報社辦公
室內作業。組長對下直接督導、協調組內記者工作,並負責組織記者完成更上層長
官交辦的新聞採寫要求。

兩報雖有雷同的組織架構,卻有不同的權力操作辦法。

一般而言,聯合的記者感受到的長官領導風格並不嚴苛。組長交辦的採訪要點與工
作要求,記者會盡力達成;但若與長官意見相左或面臨實際執行的困難,記者可以
與長官溝通或討價還價。所謂意見相左,多發生在新聞重點判斷上的不同:記者因
為目擊或是親身接觸了事件現場與當事人,對新聞重點的認識有較強的信心,從而
認為遠離事件現場的長官可能誤判。有時候記者認為長官的採訪要求辦不到或有困
難,會在回報新聞時隱匿事件信息。但是在蘋果,組長的工作主要是傳達╱貫徹上
層長官的要求,控制強度甚於聯合,對記者採寫工作有許多直接直導的命令。蘋果
記者能

夠對上爭取的空間有限,或說微乎其微。一位受訪記者以餐廳料理過程類比蘋果的
新聞工作:社方長官是決定菜色樣式口味的大廚,記者只是「微波爐」。以微波爐
自況,意思是記者比採買食材的廚房助手還不如,只是負責加熱事先決定、拚裝好
的材料而已。

特別是,聯合的長官多是同路線的線上資深記者升任,對工作內容與細節有豐富經
驗;但是蘋果的長官許不少是「空降部隊」,對工作內容的熟練與瞭解甚至差於線
上記者。結果就是,聯合的組長在新聞採寫上較能與記者溝通討論,甚至扮演技能
傳授╱傳承者的角色;相對之下蘋果的組長較類似為交派上層命令的監工,任務是
貫徹命令。

(二)同事互動關係:淡漠vs.緊密

一般印象上,記者的工作有較高的獨立性,彼此會忌諱「踩線」問題。因此記者與
同事的關係,不如與線上同業的關係緊密。特別是近年來記者受惠於新傳播科技之
賜,不用進報社寫稿,與同事的關係更加疏離。

聯合記者間的關係,大致與一般印象符合。平時各路線的記者獨立作業,遇到重大
新聞事件需要不同路線的記者配合時,由長官負責協調分工;真的碰上偶爾的踩線
爭議,記者會在事件現場協調,各自負責不同的報導面向,以免重點重疊上不了稿
。為了上稿而競爭的現象不能說沒有,但是並不強烈。一般說來,除了和休假代班
的鄰近路線記者(1)關係較親外,聯合的記者與同事的關係並不緊密。

但是蘋果時常會同時派出多個不同路線的記者同時前往同一新聞現場採訪,愈是重
要的新聞愈如此,所謂的踩線在蘋果經常發生。有時特定路線上同時發生許多事件
,該路線記者無暇他顧,社方便會機動調度記者「支援」。和聯合相較,蘋果社方
在記者分工與調動上表現出很大的彈性,和已傳統「一人一線」的新聞作業方式有
所不同,因此記者針對同一任務分工合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但是因為社方常常機動調度,不同記者的採寫重點彼此重疊的問題也經常發生,造
成記者間的競爭關係強化。或許因為橫向聯繫的機會增加,蘋果記者彼此間的關係
較為緊密。此次受訪的蘋果記者表示,在下班後經常與同中心同路線的同事聚會聊
天,分享新聞採訪工作時遭遇的挫折與困難、對於組織內部問題的討論,以及私人
瑣事等等(2)。


三、組織的經濟面向


(一)工作的時間分配與強度:一般vs.很累

為了配合報社晚間的編輯與印刷出報,記者有一定的工作流程要遵守。日間記者的
工作都在外面「跑新聞」,也就是到事件現場採訪相關消息;在採集到初步的材料
後,便要回傳稿單給報社(組長),是謂「報稿」;社內長官就記者採集回來的初
步新聞(稿單)召開編輯會議,討論新聞重要性及初步的編報策略,以及重點新聞
可能追蹤處理的方向與細節,議定後便聯絡記者要求處理;記者在報完稿單後繼續
搜集相關的新聞材料,大致齊備後開始寫稿,完稿後提交;若無錯漏便可下班,若
有長官認為有需要改正或補充,或特別重大新聞要特別處理,記者就需要繼續配合
加班寫稿。

在聯合,記者報稿的時間是下午兩點至三點間,寫稿時間是六至八點間,重大新聞
最晚延至晚間十點交稿(3)。一般記者的下班時間約是八點至十點間(4)。

但在蘋果,記者要報兩次稿單,時間分別是中午及下午三點,而且稿單力求詳盡,
不能只有標題;第一次報稿後,社內就會派付採寫命令要求記者執行,要求第二次
報稿前完成並回報(完成命令六成);第二次報稿後還有另一次採寫命令的交派,
並在下午四點半前提交定稿(完成命令八成)。四點至晚間六點半間,社內確定用
稿、版面位置、字數與方向,記者則在差不多的時間寫稿,六點半截稿。長官則繼
續看稿修訂,並與記者電話聯繫改稿事宜,記者通常要到晚間十點十一點後才算真
正下班。

一般而言,聯合的記者對工作強度的評價是一般,只是苦惱於新聞材料蒐集、題目
發想、上稿與否、獨漏發生的不確定性,有一種恆常的焦慮感,但似乎不強;蘋果
記者較無反應這種焦慮,但是工作強度勝於聯合,讓人「很累」。兩報記者的一日
工作流程,也表現了兩報的工作控制策略與強度各有不同。

(二)薪資╱考績制度:透明穩定vs.隱諱彈性

一般而言,記者的薪金報酬變化有限,本薪隨資歷與升遷逐年調整(漲),升遷遲
速則由考績決定;額外的獎金、紅利不多。似乎薪水與升遷並不是控制記者勞動過
程或內容的直接手段,最少與許多低底薪而按件計酬的製造業工作非常不同。

聯合的新進記者近年是四萬起薪(5),隨年資與考績逐年調整,但進展非常緩慢,而
且愈來愈慢;考績獎金與年終獎金都不算多,有的記者戲稱年終發放的月數「比視力
還差」(6)。福利與津貼也都陸續取消,獨家╱特稿的獎金有限。決定薪金與職級的
考績制度繁複但透明,類似公務員制。考績則由每月的「月評表」累計,記者就上稿
量、獨家則數、團隊合作的項目自評後,由長官逐月彙整並於年終公布(優、甲、
乙…)。這個量化制度雖然透明,但多數記者並不瞭解也不關心,少數知情者則認
為量化的評定標準並不公平。

蘋果的薪水高於同業則是人所共知(7)的,壹集團剛進台灣幾年內,對於挖角或跳槽
的記者,給予原薪加一成以上的待遇。而且同路線同工作的同事薪水,可以差距很
大。但蘋果的額外獎金很少,年終獎金固定一個月,報社盈餘採大鍋飯式的現金分
紅,按個人薪水比例給付。調薪額度則視報社盈虧制定,年年不同。

整個看來,蘋果一樣沒有採取全面的彈性薪金制度,但是其彈性表現在為了招募特
殊能力與表現的個別記者,可以給予超水平的待遇。相應的就是,為了確保待遇特
殊的記者能「物有所值」,蘋果有嚴酷的淘選機制。一位受訪者的說法可作代表:
「在蘋果是要看你可以領多久,而不是看你能領多少。」至於蘋果記者對考績的印
象,似乎就是主管判斷記者去留的標準。但這個標準並不透明,也沒有一定的辦法
可循,似乎是由主管主觀判斷與好惡為據。結果就是,在超過一般水平的工作強度
下,記者時時戰戰競競,對長官的命令少有挑戰。

但不論蘋果或聯合的記者,對於升遷似乎都不嚮往,多認為那是一種「坐辦公室」
的內勤工作。這一面透露了記者的工作認同(自由度),一面反映的是升遷制度並
不作為一種有效╱直接的勞動控制方式。


四、調查式報導的現狀與困境


從前面報社的政治經濟面向調查,我們大致可以推論:對記者的控制,蘋果較聯合
更直接、強勢;相應的記者主動性,聯合較蘋果更多更大。在這樣的前提下,調查
式報導在兩報裡是如何操作和表現呢?

一般說法,調查式報導強調批判性與深入分析,因此需要記者花大量的時間力氣搜
集資料,四處查訪才能完成(8)。此次受訪的記者,認為實務上接近定義的新聞手法
,是「專題報導」。但都認為,撰寫這樣的報導直接與每日新聞的採寫工作衝突,
除非獲得報社支援,否則很難獨立╱祕密進行,特別是寫完的長篇稿件還得與其餘
的每日新聞比較重要性,爭搶版面,已經超出了記者決定的權限。

除了以上的共同點,蘋果與聯合的記者對調查式報導的認識與操作,各有不同。

此次受訪的聯合記者,一般認同調查式報導的精神,並認為補充每日新聞的深度不
足,有其必要。發動調查報導的方式有二:一是長官規畫策動,主動調派記者分工
合作撰寫。這樣做起來規模較大,可能長達數萬字分若干版面╱天數刊出,但主要
作為長官意志的展現;二是由記者發想,向長官提報並獲得同意後獨立進行,規模
有限,約兩三千字的篇幅。一般來說,因為專題報導具有獨家的價值,社方鼓勵記
者發想專題題目。但是如前所說,記者因為採寫每日新聞的工作量已經耗掉大部份
的力氣與時間,因此並不容易獨立操作。

蘋果記者則有另一套對調查式報導的想像,首先直接與查證讀者「爆料」內容的工
作(9)聯想在一起,認為針對爆點的深入追蹤與調查過程,也可以算是調查報導。但
在實務操作上,這樣的查證還是與每日新聞的固定採寫工作相互擠壓,因此深入性
有限。結果仍是,記者認為在社方支持下才有操作的可能。

另外,在很高的控制強度下,蘋果的兩個編報走向使得調查式報導很難呈現:一是
強調圖像化版面的風格,容不下對動輒數千上萬字來說理論事的調查報導;二是強
調人情趣味與聳動八卦的題材,使得強調公共利益與激起人民義憤的調查報導,淪
為高調(10)。部份記者提及他報製作的長篇得獎作品,認為那是背離讀者接受可能
性的報導;或有強調調查報導應以故事性與可讀性為賣點,吸引讀者。

總的來說,要執行調查式報導,蘋果的記者較聯合的背動,也較不認同。但是調查
報導總是會擠壓到每日新聞的採寫工作,這是兩報記者共同面臨的困難。所以部份
記者表示,在例行工作有同事支援,或是社方允許減量的前提下,就有執行深入調
查的可能,比如報社設專門的調查組,讓記者專門執行調查工作。實務上,聯合與
蘋果都曾設置調查組,並由資深記者負責執行調查工作(11)。

這裡透露出執行調查報導的另一個可能性之所繫,就是在資深記者身上。一般而言
,資深記者已經在路線上建立起深度廣度兼具的人脈與資源,從而掌握了獨特的新
聞來源,也就經常能提出獨家報導或深入分析,因此在社內亦享有較高的聲望與位
階,甚至可以免除每日新聞的生產要求。在此前提下,資深記者也就有更多空間和
可能性從事調查報導。或許可以說,要能獨立進行調查報導,資深記者是必要條件
,但不是充份條件(資深記者不必然從事調查報導)。

然而一位聯合的受訪記者表示,台灣的新聞業愈來愈沒有資深記者的生存空間。一
方面是文化問題:年資漸長的記者通常轉調內勤,而與線上新聞工作脫離;二是現
實的經濟問題,報社愈來愈不願意花錢養(培養)資深記者。


五、結論


相較於蘋果的緊密控制,聯合給予記者較大的主動空間,但聯合記者對於獨立進行
調查式報導的可能性仍持保留態度。如果我們同意這個前提,也許調查報導的實踐
問題不在於記者有沒有勇氣或能力,甚至不在於社方願不願意(比如聯合就鼓勵記
者提「專題」),而在於記者的勞動本質—每日新聞採寫,擠壓了調查工作的現實
。這種現實一方面表現在記者的勞動過程上,二方面表現在報紙的版面編排上。後
者之於報社,就是要回答:長篇而無立即時效的調查報導,與每日新聞相較,孰輕
孰重?對於日報而言,每日新聞的新聞價值可能更勝於調查報導。

但調查式報導並不與每日新聞絕緣,特別是記者長期在固定路線上的採寫新聞,日
久就能摸出竅門,甚至能發掘太平表面下隱藏的弊病與問題,損及公平正義與社會
良心。若記者有心,能振奮人心激起公民義憤的調查報導,就有實踐的可能。

但就算資深記者有心,還得視客觀條件支持與否,後者是本次調查的主要問題意識
。以聯合為例,記者的待遇福利都在縮編,報社的控制強度日漸增加,記者的主動
性相應弱化,並使資深記者難以為繼。蘋果更不待言:記者作為社內主管意志的延
伸,主動性低至等同於熱菜用的「微波爐」。這些都是在固定的新聞想像與不斷的
市場淘選機制中完成:即要做「讀者愛看的新聞」。

總的來說,調查式報導的實踐可能性,關乎於記者能力意願者少,關乎於組織政治
經濟關係的多。關於政治經濟,此次的調查還有些額外的收獲,簡述如下。

蘋果操作新聞的最高邏輯,是將新聞商品化。商品生產的目的在於迎合消費者的脾
胃與需要(wants),因此商品生產者就應該放棄凌駕、指導消費者的企圖,除非是
要刺激、鼓動消費慾望。於是生產隊伍中的工人也就相應失去主動性,而必須與彈
性變動的生產指令配合,而彈性變動的生產指令是與彈性變動的市場需要相配合的

結果就是,商品化的新聞可以放棄新聞倫理與責任。這個理論說法在此次訪調的現
實中可見端倪。若思及:今天蘋果日報在台灣的報業市場的占有率上,遠勝於聯合
報;則我們似乎可以說:為了商品化生產而壓縮了工人(記者)勞動主動性的蘋果
日報的成功,一定程度說明緊迫從而壓制記者主動性的組織管理模式,相較於傳統
報業—聯合報,有其優越性。據聞,聯合、中時與自由,正在向蘋果學習:圖像化
的版面與易讀的編輯策略只是末端表現,前端的生產控制也在增強而緊縮了記者的
自主空間。

相應的是,在此次訪調中,大多數的記者會自認為是「勞工」,其認識的根據有二
:成長緩慢的薪水,以及長官的要求愈來愈緊迫而不容妥協。可見勞資對立的兩層
關係在政治經濟層面上日益明白,今日的光景與十年前可說大不可同。特別是,蘋
果記者的橫向聯繫更密切,超過聯合的記者,也就透露,過去記者因為勞動過程獨
立而衍生的專業主義信念,不得不在一條鞭式生產要求的分工合作中破滅,而漸為
工人自覺取代。

然而這種聯繫是否能轉為工人聯合,記者的工人自覺中有多少成份抓住了勞資矛盾
以至於能夠有多成熟,現在判斷還太早。而論及新聞倫理,其如何受到市場壓力的
催逼而轉化,成為當代何種新的型貌與標準,也是另一個值得發展的問題。


注釋:

(1)所謂的休假代班制,指的是相近路線的不同記者,在對方休假時代跑路線並代為
寫稿(甲休假時,乙就代跑代寫;反之亦然),這個夥伴關係不只發生在代班時
,也會延伸到正常工作日中,表現為跑線時的互相照應。
(2)但是據另一位前蘋果社會線的資深記者表示,蘋果記者的內鬥之強是他前所未見
。無論在蘋果的記者彼此的關係是正向或負向發展,都與聯合的「無╱弱發展」
有顯著不同。
(3)聯合報前幾個月將截稿時間提前了兩個小時左右,理由是讓後續美編工作有更充
裕的時間。
(4)路警政的社會線記者的比較特殊,一般寫完稿後會繼續蹲在駐點地方(比如警察
局),搜集隔天可用的新聞材料,直至零晨三點才回家休息,隔日則是中午出門

(5)據說最新招募的記者已經低於這個行情。
(6)上一次年終月數是0.3個月。
(7)亦有記者表示,新進的蘋果記者本薪也在調降。
(8)關於此次訪調所用的「調查式報導」定義,請參見附件一:關於調查式報導的說
法。
(9)讀者致電或去信蘋果「爆料」後,該內容會被分派給相關路線的記者進行查證與
追蹤,並應於時限內回報結果。
(10)壹傳媒(壹周刊、蘋果日報)偶有揭露弊案、關乎社會正義的佳作。但是幾位
受訪記者都指出,這是在市場導向下的結果:只要有人買單,蘋果就不會排斥
。只是社會正義與大眾口味剛好契合的機會不多,而市場需要永遠走在其他新
聞倫理與責任的前面。
(11)蘋果的調查組已經裁徹,記者歸建原屬路線。聯合似也停止類似編制了。


附件一:關於調查式報導的說法

關於調查式報導的說法:

-特性:

1.具有高度批判性,揭露弊案、欺瞞與社會不公義的現象,使社會大眾感到義憤而
促成社會改革。
2.屬於解釋性報導,強調因果關係。篇幅可能多達數萬字,分數天刊出。
3.容易引起爭議,並招致訴訟。

-調查的記者(記者主動性)

1.對消息來源的可信度保持懷疑,特別是具有權勢的消息來源、官方說法、公關稿
件。
2.除了follow同業的報導以外,經常閱讀與新聞事件相關的其他背景資料。以及使
用官方解密的檔案文件並習慣性地整理之。並將結果與官方說法比對,試圖揭露
其間落差。
3.除了針對當事人的說法去平衡報導、正反併陳外,還會試圖聯繫其他相關的消息
來源,並且愈多愈好。
4.籌備時間極長,可能徒勞無功。
5.因題材範圍廣闊,可能團隊合作、分工進行,但也可能單打獨鬥。

根據以上說法,有人主張:在台灣新聞界的聲譽跌落谷底之時,新聞界必須建立調
查報導的傳統,才能重拾媒體專業的尊嚴。

--

「所謂歷史,並不是在過去就完全結束了,它將種下日後的種子,終於有一天

開花結果」-----楊威利 《銀河英雄傳說外傳》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2.cc)
◆ From: 211.74.121.184
※ Lorraine: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10/14 19:38

傳學鬥暑期訪調(聯合報系篇)

作者: uus (亞典波羅) 看板: AAAAAAAA
標題: 傳學鬥暑期訪調(聯合報系篇)
時間: Sun Oct 14 19:01:11 2007

※ [本文轉錄自 attemborough 看板]

一群以傳播科系為主所組成的學生媒體改革運動組-傳播學生鬥陣
在今年夏天,募集了一些朋友,對蘋果日報與聯合報兩家媒體的記者,進行了調查訪談

我們總共訪談了蘋果與聯合各8位,共16位記者,其中各有四位為預訪
正式訪談12位記者,其中有4位資深,8位資淺
資深資淺以其媒體新聞工作生涯(含在其他媒體的工作經歷)經歷6年為劃分,
不到6年為資淺,6年以上為資深

訪談聯合與蘋果的用意在於,
比對台灣成立較久的傳統平面媒體與新進台灣的香港媒體在組織文化與工作流程上
的差異與不同

以下,是本次傳學鬥暑假的訪談調查
-----------------------------------------

調查報導在勞動現場中的困境與現實—以聯合報系為例


一、政治面向-組織設計與管理


(一)分明的科層組織中的衝突與溝通

聯合報系的組織科層分明,分為編輯部與採訪中心。前不久採訪中心改組,設
「政治經濟中心」和「生活中心」兩線,由主任與副主任共同領導。下轄社會、市
政等組,由各組組長負責。記者隸屬各組受組長直接管轄,負責不同路線的新聞。
各級長官通常由線上資深記者升任,升任後不再負責跑線上新聞,主要職責在集稿
看稿、開編務會議判斷新聞重點,指揮協調記者工作等等。

在分明的科層制度下,記者感受到的長官領導風格,一般並不嚴苛。組長交辦
的採訪要點與工作要求,記者會盡力達成,但若與長官意見相左或面臨實際執行的
困難,可以與長官溝通或討價還價。

意見相左之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記者撰寫完成回傳報社的稿件遭到
修改或不刊登;二是在採訪過程中和撰寫過程中,記者判定新聞的重點與長官的意
見有落差。面對前者,記者多自認為是文字表現的技術問題,會服從資經歷更長的
長官判斷,較少計較;而後者可說是意見衝突與主動溝通發生的主要成因。記者因
為目擊或是親身接觸了事件現場與當事人,對新聞重點的認識有較強的信心,從而
認為遠離事件現場的長官可能誤判。

林巧音的說法是:

長官大部份的時間都待在報社,判斷靠的是新聞處理的sense,經驗。
…(有時)長官要求的東西很不關鍵很鎖碎,甚至記者跑到獨家長官覺
得沒什麼,這樣記者感覺會很差,長久下來兩邊幾乎水火不容了。

當意見發生衝突時,溝通空間主要存在於記者和組長之間。如果組長交付的命
令為更上層的主任或總編指派,則很少有轉寰餘地。許愛婷的說法可為代表:

如果是她(組長)自己認為這個角度是這樣的話,你跟他說不是如此,
她也許會接受,但是如果她的角度只是去傳達上面更高層的要求,這部
份的轉圜空間很小。

有的記者在採訪線上感受到執行的困難,比如長官要求問到的新聞重點可能傷
害新聞當事人時,記者會採取隱匿現場信息,或是說謊的方式解決問題。曾經因為
新聞採訪傷害到當事人的曾志揚說:

如果會害到受訪者的時候,下次我可能會說「我找不到當事人」,或是
當事人一句話沒話掛我電話。(這樣子)說謊是不好的,但是台灣現在
的媒體環境,聯合報已經是很給記者空間了。


(二)同事情誼—獨立作業、偶有合作、競爭不強

一般而言,記者的採寫工作都是獨立作業,少與報社同事較少往來,因此相熟
不是報社同事,反而是同路線上的同業。若牽連範圍較廣的新聞事件發生時,報社
內不同路線的記者才必須合作寫稿。這樣的分工有時是長官調度,通常是較大的爭
議事件報社已有事先的規畫安排;偶爾社內調度出問題,就會讓不同的記者跑同一
條新聞,謂之踩線。踩線發生時,記者多在現場分工以不同角度撰寫新聞,或讓新
聞共同掛名。為了上稿而競爭的情形,在聯合並不常見,這可能是因為聯合的人力
配置與版面需求相當。王光吟指出:

(同事)不會(爭版面),其實每天稿量或例行性的東西基本上都會見
報,除非是真的不太重要的東西,那基本上每個局處固定都有例行記者
會,版面都會有,自己挖出來的獨家沒有時效性的話,可能不是今天登
,就是明天登。…也會有競爭,但沒蘋果(日報)嚴重。

除了踩線或長官調度時必要的合作,記者與同事間的夥伴關係,主要因為「休
假代班制」而建立起來。所謂的休假代班制,指的是相近路線的不同記者,在對方
休假時代跑路線並代為寫稿(甲休假時,乙就代跑代寫;反之亦然),這個夥伴關
係不只發生在代班時,也會延伸到正常工作日中,表現為跑線時的互相照應。曾志
強的經驗是:

像我休假時,代我班的記者我們的合作比較密切,我們平常handle各自
的區域,我休假時他就handle我的,相反也是。我們兩個合作會比較密
切,包括新聞、休假有一些。有時他要開小差,那我就幫忙cover一下
,互相cover。


二、經濟面向-工作強度、報酬與升遷


(一)工作強度與時間分配—寬鬆的時間表、連續的心理壓力

記者每週工作五日,年休依照勞基法規定,年資愈長年休愈長。在工作日中,
記者每日起床出門後,開始跑前一天晚上規畫的既定行程,並於下午兩點半到三點
半間將蒐集到的新聞材料寫成簡稿回傳報社。社內長官針對記者回傳的稿單開報稿
會議討論,並針對特別重要的新聞指示記者以一定方式處理╱追新聞。不論有無接
到長官指示,記者會繼續蒐集新聞材料(訪問當事人與相關說法╱蒐集資料…)直
至晚間寫稿為止。一般而言晚上六點至八點是記者寫稿時間,最晚九點半要交稿(
截稿時間),但重大新聞因為需要特別補充資料、繪製表格插圖,可延至十點(1)。
記者認為工作強度一般,但是維持一種恆常的焦慮感,主要來自新聞材料蒐集、題
目發想、上稿與否、獨漏發生的不確定性。

(二)透明的薪資與績效考銓制度-可接受但認為不具發展性 

記者在經歷三個月(半薪)的試用期後,起薪約為四萬出頭。並開始累計年資
與考績,依制度升級,是一種類似公務員的制度。

記者的職級被分成三個大級:200元級、300元級、400元級。每一個大級中又分
成十六小級(2)。記者的年終考績為優等者,可升兩小級;甲等者升一小級。十六小級
累計完畢後,即跳入下一個大級開始新的小級累計。大級與大級之間的差距,可達
5000元左右。每升一小級,記者月薪可加200、300或400(視所屬大級而定。比如200
元級即加200、300元級加300)。

除了月薪外,記者採寫到獨家新聞後,報社會視其重要性核發獎金。金額有800
、1000、1200三種,最大則為總編輯獎,一次一萬,由組長代為向上申報而後核定
發給。除此之外,記者撰寫例行新聞外的特稿或分析稿,是以字數計算額外稿費,
一個字0.5元。除社內長官、編輯外,記者享有油票補助(非現金),每月3800。過
去社內發給筆記型電腦的制度,於今年年初時取消。

每年二月的年終獎金,則視報社的經營狀況而調整。早年金額豐厚,近年大不
如前。記者戲稱年終的月數「比視力還差」,2006年的年終為0.3個月。

而考績的評定根據,是記者自填╱長官補述修訂的「月評表」。月評表內容有
寫作能力、取材能力、獨家則數、團隊精神等等,記者每月填完回執後,長官加以
修訂並彙編為年終績效,其中獨家則數、發稿量、字數所占比重較重。這個彙編的
過程並不公開,同事間彼此也不知考績結果(3)。

對於目前的薪資水平,記者雖不滿意但可接受。以上的敘薪與考詮制度雖然公
開,但是記者也明白升遷與調薪很慢,發展潛力低,但是對於細節並不關心,甚至
有一種不在乎的態度。陸心心的說法是:

(對於報社的調薪與考績制度)我從來沒真正搞清楚過,也不care啦。
(對於薪水)我還OK,以我付出的程度而言這樣算可以接受。

記者對於長官的職位也不嚮往。張天揚就表示:

我是不想當主管啦。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想當主管,因為行政工作是很
麻煩的事,我相信很多人當記者就是不想去碰那種事。有些召集人要跑
線,要寫稿,採訪完還要回報社,像我的話七八點寫完,接下來就是我
的時間。(主管)大概一個月才多個五千塊到一萬塊,我是覺得沒差多
少。…做行政工作,要和下面溝通,記者不鳥你,拖拖拉拉,主管也很
麻煩。…因為當主管的話,外面有很多人脈都會斷掉了,當記者的話就
會有很多人脈。

少數對敘薪考銓制度知情的記者,則認為考績評比並不是公平的制度,因為績
效不應量化看待。這顯示記者的勞動過程與意識並未與這個制度聯結,或說這個制
度直接控制記者的勞動內容的強度很弱。總的來講,記者明顯感受到報社經營的拮
据狀況,特別認識到縮水的福利、獎金,以及升等制度的加倍困難的調整上。


三、調查式報導的現狀與困境


在記者流覽過「調查式報導的說法」(參見附件一)後,有的認為其陳義過高
(理想化),但大部份認同其精神,只是認為有操作上的困難。主要的操作問題出
在在報導篇幅上(長達數萬字),個別記者幾乎不可能享有這麼大的版面與空間,
就算完成還要與每日新聞競爭重要性。

在實務上與調查式報導定義接近的工作,是專題報導。一般而言,當平面媒體
的資訊供給速度不及電子媒體時,較深入的分析性稿件就成為報業的立基之一,又
因為其接近獨家的性質,所以報社多半鼓勵記者提供專題報導(但並未硬性規定)
,主要是給撰搞記者薪水之外的額外稿費,具有特殊影響力的專題還會發給獎金。

專題報導的發動有兩種形式,一是主管規畫策動,主動調派記者分工合作撰寫
。這樣做起來規模較大,可能長達數萬字分若干版面╱天數刊出;二是由記者發想
,向長官提報並獲得同意後獨立進行,規模有限,約兩三千字的篇幅。不論是哪一
種方式,專題報導的工作都會排擠每日新聞採寫所需的時間與力氣。若記者要執行
地深入,每日新聞的產出量必定受到影響,因此就必須由相近路線╱相熟的同事幫
忙負擔部份每日新聞的採寫工作。許愛婷的經驗是:

專題偶爾要有,但沒辦法常態性;因為台灣的記者比較無法說你不發daily
的新聞,除非你去爭取說你一個禮拜都不要發daily news,找別人cover
你,你去做一個專題才有可能。但是客觀限制上很難,因為現在人力緊
縮,不太可能放一個人力專門去弄專題,除非有一個組叫「調查組」之
類的。

王光吟則具體指出了一個記者兼顧每日新聞與調查報導的困難:

因為你需要花時間,像它(調查報導)這邊說籌備時間很長,可能要訪
問對象很多,如果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每天要跑的市政行程就必須捨棄
掉,或是利用其他時間去做,可是基本上很困難,因為如果市政會議結
束後,我要去做調查報導,下午又要回市政府來,那變成會跟調查報導
的東西斷掉。所以很難兼顧。

所以專題報導在操作上,首先必須獲得報社的同意與支援,由記者祕密發想,
獨立累積資料、採訪與撰寫,幾乎不可能。張天揚前一陣子參與了由報社發動進行
較大規模的專題報導,他說:

前鎮子我去越南…,這個就會比較專題規劃。去越南之前,我們兩個記
者一起做,就會溝通說,各自安排一些,在越南邀請一些發展不錯的業
者,當地的公司股市發展的狀況,去邀訪台灣有多少台商去那邊考察,
往多面向去做專題邀訪。長官會有一些版面上要如何分線,長官也會一
起參與在裡面,一起討論。這些都是總編輯在發動要做這些事情。

曾志強曾經執行過一個中途失敗的案子,對照張天揚的例子顯現了一人之力的
難為處:

你要提出一個真的好的題目來,得到長官的認同,就可以做。但我之前
有報過一個專題,因為受訪者中徒出了trouble,所以後來專題沒有辦法
繼續下去了。

如果調查式報導╱專題報導總是與記者的每日新聞採寫工作衝突,那麼如果讓
記者專心從事調查報導可以嗎?曾志強的判斷是:

各個報社的調查中心、專案組(設立)出來後,就變得一點都不調查、
一點都不專業了,因為他們(記者)離開線上了,所以得到的線索反而
變少了。

意思就是,調查式報導要執行地好,並沒有辦法完全與線上記者的工作脫離。
現實上,能夠不必負擔每日產出新聞的壓力去作深入的調查報導,而又不與線上消
息來源與新聞現場脫離者,唯有資深記者。聯合報曾經有過專案組的編制(4),由各
路線不必跑每日新聞的的資深記者組成,產出量約是一週一篇。王光吟並舉出了他
所認識社內的資深記者伍崇韜為例,稍稍說明資深記者在執行調查式報導上的優勢
與特殊表現。


結論


不論從政治面向或經濟面向來看,聯合報對記者的直接控制並不算強,記者的
自主空間相對較大,但是較過去已逐漸限縮。在這樣的前提下,調查式報導的執行
仍有難度,記者很難主動、獨立地從事調查報導,即便這是一種社方鼓勵的報導形
式。而由社方發動的專題,則又在調派與分工上表現為社內主管意志的延伸,與線
上記者自新聞現場中的長期觀察又隔了一層。

如此一來,也許調查式報導難以實踐的原因,並不直接歸因於報社制度對個別
記者的立即壓迫,而是調查式報導的本質就與記者的每日新聞採寫工作互相排擠。
幾名記者的回應讓人覺得,調查式報導的操作之於記者,非不能而是不為也。但是
沒有每日新聞採寫過程中累積的人脈與線索,調查報導又無以為繼。結果就是,只
有在社內資歷、權力與位階都高的資深記者,在不必負擔每日新聞採集工作但又未
真正脫離線上實務的前提下,能夠有餘裕和足夠的識見去作調查式報導(5)。

加上,資深記者在台灣報業中並沒有一個制度空間允許其存在。許愛婷提供了
一個文化上的解釋理由:

我們沒有所謂資深記者制度,這樣的文化會讓人覺得跑久了應該進去當
長官啊,你怎麼還在外面跑;另外一個就是說,你若是當長官也不會因
為你的專業在薪水上有加,就是讓你繼續在外面跑。就是沒有那種制度
。

客觀環境上,台灣的報業不景氣,也壓縮了資深記者的生存空間。除了前面提
到的記者的薪資成長速度愈來愈緩慢,導致留不住人(本次訪談的記者,都在或近
或遠的未來有離職打算);另外聯合報為了敦節人事開支,鼓勵資深記者優退,招
聘新近人力取而代之。

若資深記者是調查式報導得以實踐之所繫,則資深記者在報業中無以為繼,也
就讓新聞報導更難有深刻批判而全面的觀點。調查式報導的困境就是資深記者的困
境,而資深記者的困境還是要歸因於報業的政治經濟問題(6)。


注釋:

(1)聯合報前幾個月將截稿時間提前了兩個小時左右,理由是讓後續美編有更充裕的
時間工作。
(2)聯合報過去的大級裡的小級數,只有八級。但前年擴為十六級,而其他制度照舊
。亦即升等速度加倍困難了。
(3)聯合曾經短暫地公開考績排名,但很快地取消了。(張天揚)
(4)蘋果也有過類似編制,但因為產出量少而裁徹了。(曾志強)
(5)記者資歷愈長,並不保證就會產出深度調查報導。或者應該說,對由記者獨立完
成的調查報導而言(非由長官指派),資深記者是調查報導的必要條件,而非充
份條件。訪調的結果似乎顯示,記者的年資愈長,可能習慣固定的新聞產出流程
,不一定會積極從事調查式報導。
(6)另,在我們本次的訪調中,調查式新聞報導能否操作及操作的樣態,也與記者所
屬路線、是否受過新聞科系的訓練可能相關。唯我們出發點專門針對報社的政治
經濟面向發生的作用,因此未對其他變因繼續探究。

附件:受訪記者背景對照表

---------------------------------
化 名 路線╱資歷╱性別
---------------------------------
林巧音 聯合市政╱資淺╱女
曾志強 聯合社會╱資深╱男
張天揚 經濟傳產╱資淺╱男
王光吟 聯合市政╱資淺╱男
陸心心 聯合財經╱資淺╱女
許愛婷 經濟政策╱資深╱女
---------------------------------


附件一:關於調查式報導的說法

關於調查式報導的說法:

-特性:

1.具有高度批判性,揭露弊案、欺瞞與社會不公義的現象,使社會大眾感到義憤而
促成社會改革。
2.屬於解釋性報導,強調因果關係。篇幅可能多達數萬字,分數天刊出。
3.容易引起爭議,並招致訴訟。

-調查的記者(記者主動性)

1.對消息來源的可信度保持懷疑,特別是具有權勢的消息來源、官方說法、公關稿
件。
2.除了follow同業的報導以外,經常閱讀與新聞事件相關的其他背景資料。以及使
用官方解密的檔案文件並習慣性地整理之。並將結果與官方說法比對,試圖揭露
其間落差。
3.除了針對當事人的說法去平衡報導、正反併陳外,還會試圖聯繫其他相關的消息
來源,並且愈多愈好。
4.籌備時間極長,可能徒勞無功。
5.因題材範圍廣闊,可能團隊合作、分工進行,但也可能單打獨鬥。

根據以上說法,有人主張:在台灣新聞界的聲譽跌落谷底之時,新聞界必須建立調
查報導的傳統,才能重拾媒體專業的尊嚴。


--

「所謂歷史,並不是在過去就完全結束了,它將種下日後的種子,終於有一天

開花結果」-----楊威利 《銀河英雄傳說外傳》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2.cc)
◆ From: 211.74.121.184
※ oiram:轉錄至看板 oiram 10/14 19:03
※ Lorraine: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10/14 19:38

傳學鬥暑期訪調(蘋果日報篇)

作者: uus (亞典波羅) 看板: AAAAAAAA
標題: 傳學鬥暑期訪調(蘋果日報篇)
時間: Sun Oct 14 19:01:05 2007

※ [本文轉錄自 attemborough 看板]

一群以傳播科系為主所組成的學生媒體改革運動組-傳播學生鬥陣
在今年夏天,募集了一些朋友,對蘋果日報與聯合報兩家媒體的記者,進行了調查訪談

我們總共訪談了蘋果與聯合各8位,共16位記者,其中各有四位為預訪
正式訪談12位記者,其中有4位資深,8位資淺
資深資淺以其媒體新聞工作生涯(含在其他媒體的工作經歷)經歷6年為劃分,
不到6年為資淺,6年以上為資深

訪談聯合與蘋果的用意在於,
比對台灣成立較久的傳統平面媒體與新進台灣的香港媒體在組織文化與工作流程上
的差異與不同

以下,是本次傳學鬥暑假的訪談調查

------------

調查報導在勞動現場中的困境與現實—以蘋果日報為例


近年來,台灣媒體亂象頻仍,自2003年蘋果日報正式登台,以及壹傳媒在更早
之前大舉進攻台灣媒體市場以來,黎智英所率領的蘋果日報與壹傳媒,便成為各家
台灣傳統媒體大加撻罰與學習的對象。

然而,台灣當今的媒體問題,是否能夠歸咎與蘋果,仍是有待研究考察的問題
。但我們卻也的確可以說,蘋果日報與壹傳媒獨特的媒體風格,為台灣的媒體環境
帶來了不小的震盪與影響。

蘋果日報對台灣媒體的影響,不只在表面層次的新聞呈現上,甚至,它獨特的
內部組織架構與新聞產製流程,也逐漸成為台灣本土傳統平面媒體學習效法的對象
。作為一個媒體改革運動團體,以及試圖探究媒體問題的人而言,於今,我們不能
在不正視它,而勢必須將其新聞的產製流程,以及新聞室的內部控制與於其內日夜
不停辛勞工作的媒體工作者之勞動條件,作一通盤了解。以此,才能更能對變化倏
乎的台灣媒體環境,作更進一步的認識與改革。這也是本次傳學鬥訪調計畫的原由
之一。


一、巨觀結構的組織層次


蘋果日報的組織架構,與台灣其他傳統報業的組織架構稍有不同。其第一層單
位以中心分,有生活、政治、娛樂、突發、副刊、地方、都會、體育、財經、地產
、國際與大陸、法庭、名人時尚...等等。以生活中心為例,該中心由一位台灣副總
編與一位香港總監共同管理,兩人職務不同,權力相當,不過林瓊如則指出香港總
監的權力可能比台灣副總編的權力更大。在副總編與總監底下,則有組長負責督導
每一中心下轄之各條路線組別,每組各有多位記者分別擔綱多個路線之新聞採集任
務。

蘋果日報的組織層次再深入,以生活中心為例,則其下設五個單位,分別是市
政(約三人,包括台北市政府、台北市議會)、消費(約六人)、醫藥(包括醫院
、醫學中心等等,共約五人)、社團(共約五人)、教育(約五人,包括教育部、
大學校園,台北市教育局,台北市中小學等)。

以上,首先大略說明蘋果日報的組織架構概況,爾後,我們更深入其內部的組
織運作方式,來探究蘋果日報的新聞生產情況。


(一) 一條鞭式的新聞產製流程

當瀏覽過蘋果日報大致的組織架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來觀察其內部組織的活
動方式。透過訪談後,我們發現,在蘋果,其組織內部的權力關係是一條鞭式的。

蘋果一條鞭式的新聞產製權力關係如何?林瓊如便以微波爐的比喻,指出蘋果
日報記者的角色,她說:「蘋果記者有時候還滿像微波爐,因為他們(長官)裡面
都想好今天要吃什麼菜,要怎麼做,鹽要放多少,調味料要放多少,加什麼青菜下
去。」另一位受訪者張泰傑亦提出類似的說法:「長官就像主廚,記者是採買助手
,每天要把長官要的菜拼組起來。」林瓊如爾後更補充道:「長官根本就想好要怎
麼組合了,記者只要負責加熱就好!」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林瓊如在其談到內勤組長的工作性質與權力時亦有指出:
「...組長沒有權利耶,就是他好像沒有權力去取決你的新聞今天要不要用這一條,
主要還是最上面的,組長…他的角色有時候就是有點像夾心餅乾,然後也沒有太多
實際的權責,就是很你講的那個部分他們沒有太多的權力說這新聞要用或不要用,
他當然可以在開會的時候討論去推銷這則新聞,比方說他們會有一個時段,大概一
點多或整個去開大編輯會議之前,他們會留下來討論說今天有哪些新聞,哪些重要
的點是什麼,…大長官在開會之前,副總這邊他們要瞭解今天新聞的狀況,等於說
我們跟組長報告,組長也要跟大長官報告,組長可能會說今天這個我覺得還好耶,
他當然會講這些,但實際決定權是在大長官。」在此方面,陳心蓉也表示,組長的
角色類似於只是作為記者與副總編兩者間居中協調的角色。

許國豪則表示:「通常蘋果的內控比較嚴格,長官會事先告訴這則新聞要處理
的方式,若自己能接受,就會配合長官,也不想和長官發生衝突。」張泰傑亦提到
:「蘋果為了塑造企業形象,會要求記者的寫作方向和角度,若切入的角度記者無
法接受,記者沒有向組長爭取的空間。」

除此之外,在蘋果,每則新聞的見報與否,每篇新聞的字數多少,每個新聞在
報紙上的篇幅大小,每條新聞的行文走向,都要經過上級長官的開會與討論,將命
令藉由各中心的組長,將新聞採集命令,分派給第一線的記者。例如陳心蓉便指出
:「….他們(長官)中午會開會時有概念會有什麼東西(早上記者回報的新聞內容)
,下午再回報一次,等他們再開完會,就會通知你要不要用,字數是多少,因為他
們會先規劃你在哪個位置,大約多少字…。」另外,陳約翰也提及新聞稿寫作有時
會分大小稿,以及被長官要求寫五百與七百字不等的新聞稿內容等。

從以上訪談內容我們可以得知其新聞生產的上下關係,或許我們可稱之為一條
鞭式的新聞產製過程。因在蘋果日報的新聞流程中,一則蘋果新聞的產生與展現,
決定在該報社新聞中心最大的長官(副總編或者總監)手中。而這一條鞭式的新聞
產製流程,透過長官的開會決定,以及其透過各中心組長間接對記者下達的新聞採
訪甚至是直接下達的命令,要求記者達到長官要求的新聞寫作風格、觀點與內容。

在這樣一個一條鞭式的新聞產製過程之中,透過訪談,我們卻又發現了一些微
妙卻又分歧的現象。此一現象為,有的記者,認為蘋果日報的長官強勢,記者毫無
爭取不同意見與新聞自主的空間,例如林瓊如與張泰傑;但卻也有記者認為,雖然
新聞採訪寫作的過程是由長官下達命令,然其長官但並非完全的毫無溝通空間,例
如陳心蓉與許國豪。但幾乎所有受訪的蘋果記者皆不會與其長官正面起衝突,在適
當的情況下,皆願意接受長官的命令。不過,較為特別的是,王若涵卻與長官之間
,能夠相互質疑並同時相互尊重。


(二) 袍澤情誼的水平關係

上述關係,屬於媒體中上下的權力關係。若說同事間的水平關係,則蘋果似乎
又與其他傳統平面媒體多有不同。

在蘋果,很有趣的現象是,幾乎大部分受訪者,例如陳心蓉、許國豪、林瓊如
與張泰傑、陳約翰等,皆表示,他們與同中心同路線組別的記者同僚,關係密切,
而多有互動。在蘋果,除了傳統媒體同僚間會有的代班關係外,與傳統媒體不同的
是,他們都會在下班後,與同中心同路線的同事彼此聚會聊天,而非像傳統平面媒
體一般,記者對同業熟稔的程度大於對同事的熟稔程度。而蘋果記者其聊天的題材
,不外乎彼此分享新聞採訪工作時遭遇的挫折與困難、對於組織內部問題的討論,
以及私人瑣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於其他平面媒體記者路線一個蘿蔔一個坑,蘋果日
報時常會同時派出兩三個以上多個不同路線的記者同時前往同一新聞現場採訪新聞
,愈是重要的新聞愈如此。因此,在蘋果常會遭遇採線危機。但,在此時,通常上
級便會安排採訪同一現場的不同路線記者,協調彼此進行不同觀點面向的新聞採訪

  因此,對蘋果的記者而言,例如陳約翰說:「...像之前油價上漲的新聞,我們
每組都要發動的,只是說誰扛主角,誰是配角。我們和其他中心同事也有認識,像
有新聞來,我們就會把新聞給跑這線的記者。」同一中心同一路線的記者多是同袍
合作關係,而不同中心路線的記者,則是在極度分工的情況下多少存有競爭之關係
。陳心蓉也說:「我想應該會有一些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因為你有時候剛好自己的
路線很忙,而我們很講究,如果這個人很忙,你其他人要進來支援,不管你什麼路
線,所以有時候同事間就必須去cover這個部份,那競爭就是,同一個版面就這麼
多可上的新聞,你總不能都沒上吧?」


二、微觀個體的勞動條件


若說,我們已明白蘋果日報的結構與權力關係,則我們也要來看看,個體層次
的記者們,是如何的度過每日的新聞生產過程,以及,他們的生存條件又是為何呢


(一) 蘋果記者的大兵日記

事實上,在蘋果日報,每個新聞中心甚至是每位記者彼此間的工作情況以及記
者與長官的互動模式,皆有差異。某人或者某中心的工作情況,也許無法套用在另
一個記者與新聞中心的工作流程上,但是,在大致的流程上,仍有其共同之處。

蘋果日報線上記者一日工作流程大致如下:

1.早上參加記者會、各政府部門會議,或突發現場。

2.下午一點前或中午前報第一次稿單,報稿時力求詳盡,不同其他報紙一句帶過
 即可。此時報社內部,正在開第一次編輯會議。

3.下午三點前報第二次稿單,這時要追到長官之前要求問到的問題。

4.下午四點半定稿。在此之前要找出所有問題的六成答案。此時報社內部,正在
 第二次編輯會議。

5.若長官決定用稿,下午4:30~6:30要準備圖表,確定找到所有問題的八成答案。
 此時會決定該則新聞的版面位置與大小、字數多寡,方向為何。

6.下午五點半開始寫稿,下午六點半截稿。

7.晚上七點前政府部門會確定隔日的會議、記者會等行程,此時可開始挑選隔日
 新聞。

8.晚上九點長官看稿時間,長官會繼續以電話與負責記者檢討內容,記者在晚上
 九點半到十點間要改稿,下班時間通常在10點半至11點以後。

若當日決定沒有新聞,或者當日休假,每一位路線之記者,除平日負擔之新聞
採訪任務外,陳心蓉指出,其亦必須負責回應與查證該路線之讀者投訴與爆料,同
時亦必須為休假期間以及休假過後作預留使用的新聞稿件準備。

在休假方面,所有的受訪者皆提及,蘋果日報排班輪休,每人週休二日,年假
多寡以年資計算。同事休假,則須由其他同事代班替補當日新聞採訪之空缺。在蘋
果,常常亦有休假中,長官回call要求補充新聞資料而導致休假泡湯之可能性。

因此,以上可知,蘋果日報記者的一天,由忙碌開始,由忙碌結束。


(二) 福利與獎金-領的多不重要,領的久才是王道

在蘋果日報,令其他媒體人稱羨的是,蘋果記者的薪資與福利較其他媒體來的
優渥。然而,在優渥條件的背後,卻影藏著巨大的工作壓力與隨時走人的裁員危機

薪資方面,在蘋果日報,薪資的起頭,並非齊頭式的平等,而是觀其主動應徵
時的自己提出的薪水要求,而被挖角者則蘋果日報會給予該記者原來薪水加一成。

  福利方面,蘋果日報有三節獎金,福利制度該有就有,基本上乃依照勞基法發
給。但其他獎金方面,沒有所謂的業務加給與補貼,王若涵則表示,三節獎金發給
採大鍋飯形式,目前蘋果只有每次500元的額度。而加薪的部分,據林瓊如表示,蘋
果是根據香港的會計年度,依其每年三、四月時所計算出來的年盈餘多寡來調整,
每個中心有一定的額度,由長官們決定人選及調幅,去年則是全部的人都加3%。年
終獎金固定一個月,紅利的部分,則亦與香港會計年度同步,若有盈餘,則將盈餘
的百分之五分給員工,但虧錢不會倒扣員工薪水。器材方面,則會發給記者每個人
一台筆記型電腦。攝影記者則發給一人一台數位相機,以及一台擁有可以衛星定位
的GPS手機,以準確掌握記者行蹤。

行文至此,讀者也許會對蘋果記者的福利與薪資條件有所心動與垂涎。然而,
王若涵乃至於其他受訪者皆表示,在蘋果是要看你可以領多久,而不是看你能領多
少。也許記者可以領的多,但不見得能夠領的久。因為蘋果日報每年都會固定裁員
,若一旦被長官評定為表現不好,便會被裁員解雇。談妥的薪資蘋果會給,但有問
題之後就馬上請人走路。因此,在蘋果,薪水與福利領的多不稀奇,領的久,才是
王道。


(三) 不透明的考績制度

  對於蘋果日報的考績,大部分的受訪記者,諸如陳心蓉、許國豪、林瓊如、張
泰傑皆表示,不清楚也無從得知蘋果的考績計算方式,然而在這一點上,他們則表
示之前待過的媒體,評比標準就比較透明公開。因此陳心蓉就表示,他們自己心中
會出現一把尺,會緊張自己到底有沒有做到每天該有的新聞質與量。若沒有做到,
蘋果日報是會請人走路的。陳心蓉說:「我之前有在問(考績),但後來也不知道
有沒有這樣的東西,我們有一個發稿系統在處理,但有沒有人在做這樣的事,我並
不清楚,但是你自己會有羞恥心,你領這個薪水,然後每天都不見報,你也是會開
始害怕…」。

然而,對此,王若涵對於考績則較為清楚,她說:「蘋果的考評方式,賦予長
官賦予副總編很大的權力,要留誰不留誰是由這個副總在決定的。以前我可能覺得
這種方式不近人情,可是自己當上主管位置之後,就發現如果記者沒有作好可能自
己就要去發稿,而我還要改稿,如果不去要求那個記者,我一定忙死!把人力縮到
鋼絲一般的細微就會造成這種結果,你一定會想馬上找個適用的人來用,不然就要
開天窗了!」

王若涵認為,在蘋果,主管很重要,若有些主管可能喜歡被巴結,記者考績就
可以得高一點,因為考績的裁量權在主管手上。而她認為,由於台灣是較為人情的
社會,在台灣會造成這種問題,但在香港,可能是因為他們比較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就會比較要求看工作表現。在台灣的話,70分與75分的記者,也許主管會選擇70
分的人,是由於他較會做人,也就是說,會有許多人情的考量。

林瓊如對考績的問題也表示:「沒有,就是沒有像聯合報的那種考績制度,如
果有,也是我們不曉得,長官在後面偷偷打分數。我覺得應該是沒有,就是長官自
由心政,就是長官可能騙你,他可能說你不怎樣我考績就給你打很差,但實際根本
就沒這回事。我覺得如果是一個比較健全的考績,應該打分數的人跟被打分數人會
有一個討論的機制。或至少你要讓他去交一個報告什麼的,但是我們都沒有被要求
做這件事。」

至於升遷,陳心蓉、林瓊如與許國豪都對認為在蘋果日報不容易升遷,對他們
而言,所謂的升遷只是調為內勤,必須天天要猛打電話,在記者與長官之間做溝通
。對於他們來說,其更不希望處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之下。因此,事實上,許多的蘋
果記者都會希望他們的考績制度能有一定的透明與依循,以此得以了解自己的問題
在哪裡。


三、調查式報導在蘋果


所謂的調查報導,從反覆查證的角度而言,幾乎所有的蘋果受訪記者皆表示,
蘋果每天都有在進行調查的報導。陳心蓉與王若涵甚至反問:「你們覺得投訴爆料
算不算一種調查報導呢?」陳心蓉認為,隨著時代改變,由於蘋果日報會再三查證
這些報料投訴的真偽,並且再查證之後立即對該爆料投訴給予更深入的追蹤報導,
其實也可以算是調查式報導的一種。對此林瓊如則表示,「蘋果對於爆料投訴極為
重視,這也多少反映蘋果很重視讀者來函意見,而有時這樣的投訴報料的確也能發
展出很好的調查新聞線索。」

  而陳心蓉與許國豪皆表示,先前蘋果日報社方曾一度指示所謂的執行調查式報
導,但後來仍告無疾而終。陳心蓉認為,如果是照教科書來說的話,記者得要花費
更多時間與精力,甚至有可能一兩個月沒辦法投入日常的工作。他們兩位皆認為,
調查式報導的執行與否跟報社的政策有關,如果報社願意支持,並且有能力去培養
一批專門進行調查報導的工作者,每天版面也沒有新聞排擠壓力,記者便無說不的
道理,因為做出來的將是記者個人的成就。陳心蓉認為,這是現在社會環境的關係
,而非特別針對某一個報社或媒體。她認為,一旦執行調查式報導,負責的記者其
工作就必須由另一位同事分擔,增加人力上的負荷。而單一記者,是否有處理調查
報導技術的能力也是問題,或許雖然記者有心,但報社願不願意以人力與資源支持
才是關鍵的問題。

林瓊如表示:「你除了Daily的新聞以外,你還要去查一些東西。而且很多時候
是報社派給你的報導你要去查的,就那個是…你一定要做的,所以他不管你有沒有
時間,那就是你的任務,就不能講說有沒有支持。基本上爆料的東西一定要查給他
,那有時記者就會陷入一個困境,有時候你自己要查的東西沒時間做。因為你一定
是Daily的新聞處理好,長官交辦的爆料要查完,後面才有時間做你想要做的東西。
」也因此,舊有的工作任務以及任務上的時間分配,也是影響調查式報導在蘋果可
行與否的問題之一。

除此之外,張泰傑表示,以形式而言,不可能有一萬字的空間,以及分成兩三
天刊登的形式,將所謂的調查報導刊載在蘋果日報上,他更進一步認為,這種調查
報導雜誌比較有可能作到。

  而關於調查報導的定義與可行性,林瓊如則認為:「這個容易引起爭議,招致
訴訟,應該說不是我要做的報導就是容易招致訴訟,應該不是這樣子,應該說即使
是很爭議的話題我也願意去報導,因為應該沒有一個人做報導就是要招致訴訟,你
做報導還是要謹守法律的原則,你應該就是說要守住那個界限,我覺得只要是政治
的報導,法律上面應該都站得住腳,在蘋果滿多訴訟的爭議,然後如果你們有實際
經驗的話,就會知道說有一些報導要做基本功夫,掌握一些對自己有利的證據,我
們就是希望說報導出來是站得住腳的。」其認為,在法律與專業之內,挼能掌握確
切的證據與調查的能力,基本上仍應可以執行。

  但王若涵與陳約翰則認為,調查式報導是操作方法上的問題。王若涵認為,在
台灣其實並沒有公共議題呈現的空間。而且他們兩位認為,讀者想不想看,以及以
故事的形式寫出來的調查報導能否令人感動,會是影響調查式報導無法進行與刊登
的可能原因。王若涵便表示,讓讀者去了解台灣的農業政策問題,用說故事的方法
來談公共議題,說一個動人的故事來讓大家家看大家感動,會比生硬的調查報導論
述來的好。更何況,那些調查報導的理想性非常高,她指出「但若連一個專業記者
都看不下去,那這個報導的意義在哪裡?」她並且質疑這些媒體有時候製作這些調
查報導只是為了得獎。

陳約翰在問及硬性的調查報導在蘋果的可行性時認為:「可以,但是否能找到
議題是很重要的,雖然這與公共議題有關,但從中國時報的閱報率來看,這議題是
否有發酵來看,那不就得到答案嗎?如果你真的企畫很好的議題,不管媒體有多膚
淺、高尚,他還是都會去報導。」以此,從陳約翰與王若涵來看,則他們對於其他
平面媒體製作調查報導的用意,是否真的是在為了讀者與公共利益著想,抱持著較
為懷疑的態度。

而先前提過,如陳心蓉與林瓊如所言,調查式報導不可能執行的原因,是因為
例行的日常新聞採訪工作已填滿所有的時間。她們也表示,若要執行,則長官與社
方也只是有條件的支持,且在此之前,更必須要先把例行新聞採訪工作和長官交代
的投訴爆料查證與回覆處理完成後,才能有多餘的時間與空間執行調查式報導,不
僅如此,其亦須新聞性夠強才會得到長官的支持與刊登。

就此,就本次訪談之結果,我們所訪談之受訪者皆認為,主觀上,蘋果已做到
每日查證的調查功夫;客觀上,若要做到調查報導,則報社人力、物力等資源,以
及時間空間都需要配合才是,更況且,由於蘋果日報極度強調讀者對於文章的閱讀
可看性,調查報導要寫的有看頭,且能以故事的寫作形式感動並深入人心,對蘋果
來說,才有足夠的說服力去撰寫與刊登所謂的調查式報導。


四、結語


在傳統的新聞學教科書中,以及當今的鼓勵優秀新聞報導的新聞獎項上,皆鼓
勵記者與媒體已製作調查式報導作為追求卓越與新聞媒體第四權象徵的目標之一。
然而,透過對於蘋果日報記者的訪談,我們得知:

  對於蘋果日報記者而言,調查式報導的定義正在改變,調查式報導的操作方式
亦正逐漸改變。對蘋果日報的記者而言,日常工作中,對讀者爆料與投訴的查證與
深入追蹤,已是一種調查報導的形式。而對蘋果日報的記者而言,由於受到蘋果讀
者導向的報社風氣影響,他們會認為調查報導的形式應以故事等較微軟性的方式,
寫出令人感動與易於閱讀的文章才是重點。

  而對於當今的極度惡化的媒體環境而言,報社與媒體政策對於記者是否執行調
查式報導的實質支持,以及日常新聞工作的任務與時間分配得當與否,將會是調查
式報導在蘋果能否執行的關鍵性的結構因素。

經由以上訪查可以發現,蘋果日報的記者,除了查證爆料以外,不是不想製作
論述能力更為龐大的調查式報導。只是,作為一個記者,其所背負的不只是日常工
作的沉重壓力而已,亦須背負著讓讀者易於了解與感動的任務使命。比如陳心蓉便
表示,但她覺得要報社政策加上這記者很有心的話,是可以做到的。而王若涵則認
為,如何讓讀者感動、有閱報率與閱讀市場,才是一則新聞報導乃至於調查報導一
項重要的指標。

對於陳心蓉與林瓊如來說,她們認為,蘋果日報每日的勞動工作,比如每天新
聞稿件的寫作,以及每日讀者投訴報料的查證與回覆,在加上其他記者休假時必須
應付加倍的代班工作。這類工作的勞動物質基礎與工作責任,以及報社用多少資源
,去填補與支援一位記者去執行調查報導時,所需的以及空缺出來的人力物力資源
,會決定蘋果日報一般記者執行調查報導的可能與可行性。

而新聞採訪與寫作的新聞控制權力掌握在長官手中,報導的呈現方式與題材,
從上文中,新聞產製流程一條鞭式的上下關係可得知,蘋果的報導往往需要得到長
官的認可與同意,甚至由長官直接指示,才能執行之。因此,是否執行調查報導、
能否執行,以及如何執行調查報導,以何種書寫方式呈現、要做何種題材的調查報
導,更將取決於蘋果的高層長官的決定。以此,這樣的新聞產製關係,對於蘋果的
一般線上記者而言,也決定了調查報導執行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是勞工,但工會仍遙遙無期

若從組織結構的新聞產製流程控制,以及蘋果記者個人的勞動條件而言,這種
緊密的一條鞭式的上下工作關係,以及豐厚卻浮動不易掌握的薪資福利與考績,在
加上多於其他媒體的每日新聞任務與工作量,對於蘋果記者的緊密控制可想而知。
進行調查式報導寫作與刊登與否的決定權,主要決定在最上層的長官手中,記者作
為聽令行事為主的第一線新聞工作者,能掌握的主導權並不多。

而上述的無奈,對於蘋果日報的記者來說,是實際而難以突破的。

在當今的媒體現實環境,以及蘋果的新聞控制環境下,大多數的蘋果記者,例
如陳心蓉、王若涵、許國豪、林瓊如與張泰傑,都有意識的向我們告知他們是「勞
工」的身分。然而,很可惜的是,這種身分的認同,仍舊並沒有帶領被稱之為記者
的白領勞工,自主的走向團結組織的可能性。而若此,我們是否能夠期待,總有一
天到來的翻轉呢?也許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期待。

附件一:受訪者匿名及其所在之新聞中心

------------------------------
假名 路線
------------------------------
陳心蓉 蘋果生活中心
王若涵 蘋果副刊中心
許國豪 蘋果生活中心
陳約翰 蘋果突發中心
林瓊如 前蘋果生活中心
張泰傑 蘋果生活中心
------------------------------

附件二:關於調查式報導的說法

關於調查式報導的說法:

-特性:

1.具有高度批判性,揭露弊案、欺瞞與社會不公義的現象,使社會大眾感到義憤而
促成社會改革。
2.屬於解釋性報導,強調因果關係。篇幅可能多達數萬字,分數天刊出。
3.容易引起爭議,並招致訴訟。

-調查的記者(記者主動性)

1.對消息來源的可信度保持懷疑,特別是具有權勢的消息來源、官方說法、公關稿
件。
2.除了follow同業的報導以外,經常閱讀與新聞事件相關的其他背景資料。以及使
用官方解密的檔案文件並習慣性地整理之。並將結果與官方說法比對,試圖揭露
其間落差。
3.除了針對當事人的說法去平衡報導、正反併陳外,還會試圖聯繫其他相關的消息
來源,並且愈多愈好。
4.籌備時間極長,可能徒勞無功。
5.因題材範圍廣闊,可能團隊合作、分工進行,但也可能單打獨鬥。

根據以上說法,有人主張:在台灣新聞界的聲譽跌落谷底之時,新聞界必須建立調
查報導的傳統,才能重拾媒體專業的尊嚴。

--

「所謂歷史,並不是在過去就完全結束了,它將種下日後的種子,終於有一天

開花結果」-----楊威利 《銀河英雄傳說外傳》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2.cc)
◆ From: 211.74.121.184
→ oiram:借轉 推 10/14 19:02
※ oiram:轉錄至看板 oiram 10/14 19:03
※ Lorraine: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10/14 19:37

[資訊] 傳學鬥暑期訪調討論會錄音檔

作者: uus (亞典波羅) 看板: AAAAAAAA
標題: [資訊] 傳學鬥暑期訪調討論會錄音檔
時間: Sun Oct 14 19:01:24 2007

※ [本文轉錄自 attemborough 看板]

昨日,在媒體觀察基金會,
傳學鬥邀請資深記者(現任交大傳科系助理教授)林照真與政大新聞系劉昌德老師
以及邀請對此次訪調成果有興趣的學生與民眾
針對本次傳學鬥暑期的訪調成果(詳見上面三篇文章)進行兩小時的討論

以下,是昨日討論會的錄音檔:

2007/10/13傳學鬥訪調討論會(上)
http://www.twango.com/media/uus.public/uus.10004

2007/10/13傳學鬥訪調討論會(下)
http://www.twango.com/media/uus.public/uus.10005


若要下載檔案者,請點選以下網址:

http://shareme.seed.net.tw/UserFile.do?
fileid=I0272401:-du-2f6e686466696c65732f7075626c69632f4d4943313330312e776d61

若各位對上述三篇文章有任何意見
可將您的看法投稿mail至 scstw2003@gmail.com

--

「所謂歷史,並不是在過去就完全結束了,它將種下日後的種子,終於有一天

開花結果」-----楊威利 《銀河英雄傳說外傳》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2.cc)
◆ From: 211.74.121.184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