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調查報導在勞動現場中的困境與現實-聯合與蘋果 …
時間: Sun Oct 14 19:01:17 2007
※ [本文轉錄自 attemborough 看板]
以文,是本次傳學鬥暑假的訪談調查,根據訪談整理後的上兩篇文稿在整理而成的
訪談總稿。
---------------
[1;31m調查報導在勞動現場中的困境與現實-聯合與蘋果的對照比較[m
[1;33m一、前言[m
所謂的調查報導,指的是記者必須摒著挑戰強權的勇氣,透過深入的訪察與資料蒐
集,撰寫而成能揭露社會不公義的報導。其效果足以激起社會義憤與公眾良心,推
進社會改革。在本地新聞業的信譽江河日下之時,遂有人主張:「新聞業必須建立
調查報導的傳統,以重拾媒體專業的尊嚴」。
然而,如此崇高的理想典型,是如何在今日的新聞工作現場中實踐呢?又,其實踐
樣貌受制於什麼條件作用,或是模糊難辯,或仍存有一線生機?我們透過訪問聯合
報系與蘋果日報的線上記者(各六名),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選擇蘋果日報與聯合報系的主要理由,在於聯合報在台灣有五十餘年的歷史,長期
作為台灣第一大報,應可作為台灣傳統報業的代表;而屬於香港壹傳媒集團的蘋果
日報於2003年五月在台灣正式發行後,迅速取代傳統大報成為報業市場龍頭,並對
台灣新聞媒體的生態造成重大衝擊,可作為新興報業的代表。聯合與蘋果的比較,
一舊一新,可對照出時代變遷與交替的軌跡,並藉由制度與表現的比較,突顯制度
的差異與效果。
聯合與蘋果各六名記者中,各有兩名資深、四名資淺者,深淺的分別以六年為界線
。選樣上考慮到記者年資,是因為我們假設資淺者在還沒被完全整合到社方的權力
結構下,或許對權力的施展較清楚或敏感;而資深者在組織運作規則的理解上則較
深刻。除了年資以外,沒有其他選取標準。受訪者的選取採立意抽樣,透過朋友轉
介而來。
[1;33m二、組織的政治面向[m
[1;32m(一)上下權力關係:可折衝vs.一條鞭[m
就編採而言,蘋果與聯合的組織架構雷同,由上而下大概是四層架構:總編輯—副
總編輯╱主任(採訪中心)—組長(組)-記者。記者作為底層的工作者,負責採
寫新聞,即所謂的「外勤」;記者對以上的編制人員通稱為「長官」,在報社辦公
室內作業。組長對下直接督導、協調組內記者工作,並負責組織記者完成更上層長
官交辦的新聞採寫要求。
兩報雖有雷同的組織架構,卻有不同的權力操作辦法。
一般而言,聯合的記者感受到的長官領導風格並不嚴苛。組長交辦的採訪要點與工
作要求,記者會盡力達成;但若與長官意見相左或面臨實際執行的困難,記者可以
與長官溝通或討價還價。所謂意見相左,多發生在新聞重點判斷上的不同:記者因
為目擊或是親身接觸了事件現場與當事人,對新聞重點的認識有較強的信心,從而
認為遠離事件現場的長官可能誤判。有時候記者認為長官的採訪要求辦不到或有困
難,會在回報新聞時隱匿事件信息。但是在蘋果,組長的工作主要是傳達╱貫徹上
層長官的要求,控制強度甚於聯合,對記者採寫工作有許多直接直導的命令。蘋果
記者能
夠對上爭取的空間有限,或說微乎其微。一位受訪記者以餐廳料理過程類比蘋果的
新聞工作:社方長官是決定菜色樣式口味的大廚,記者只是「微波爐」。以微波爐
自況,意思是記者比採買食材的廚房助手還不如,只是負責加熱事先決定、拚裝好
的材料而已。
特別是,聯合的長官多是同路線的線上資深記者升任,對工作內容與細節有豐富經
驗;但是蘋果的長官許不少是「空降部隊」,對工作內容的熟練與瞭解甚至差於線
上記者。結果就是,聯合的組長在新聞採寫上較能與記者溝通討論,甚至扮演技能
傳授╱傳承者的角色;相對之下蘋果的組長較類似為交派上層命令的監工,任務是
貫徹命令。
[1;32m(二)同事互動關係:淡漠vs.緊密[m
一般印象上,記者的工作有較高的獨立性,彼此會忌諱「踩線」問題。因此記者與
同事的關係,不如與線上同業的關係緊密。特別是近年來記者受惠於新傳播科技之
賜,不用進報社寫稿,與同事的關係更加疏離。
聯合記者間的關係,大致與一般印象符合。平時各路線的記者獨立作業,遇到重大
新聞事件需要不同路線的記者配合時,由長官負責協調分工;真的碰上偶爾的踩線
爭議,記者會在事件現場協調,各自負責不同的報導面向,以免重點重疊上不了稿
。為了上稿而競爭的現象不能說沒有,但是並不強烈。一般說來,除了和休假代班
的鄰近路線記者[1;41;33m(1)[m關係較親外,聯合的記者與同事的關係並不緊密。
但是蘋果時常會同時派出多個不同路線的記者同時前往同一新聞現場採訪,愈是重
要的新聞愈如此,所謂的踩線在蘋果經常發生。有時特定路線上同時發生許多事件
,該路線記者無暇他顧,社方便會機動調度記者「支援」。和聯合相較,蘋果社方
在記者分工與調動上表現出很大的彈性,和已傳統「一人一線」的新聞作業方式有
所不同,因此記者針對同一任務分工合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但是因為社方常常機動調度,不同記者的採寫重點彼此重疊的問題也經常發生,造
成記者間的競爭關係強化。或許因為橫向聯繫的機會增加,蘋果記者彼此間的關係
較為緊密。此次受訪的蘋果記者表示,在下班後經常與同中心同路線的同事聚會聊
天,分享新聞採訪工作時遭遇的挫折與困難、對於組織內部問題的討論,以及私人
瑣事等等[1;41;33m(2)[m。
[1;33m三、組織的經濟面向[m
[1;32m(一)工作的時間分配與強度:一般vs.很累[m
為了配合報社晚間的編輯與印刷出報,記者有一定的工作流程要遵守。日間記者的
工作都在外面「跑新聞」,也就是到事件現場採訪相關消息;在採集到初步的材料
後,便要回傳稿單給報社(組長),是謂「報稿」;社內長官就記者採集回來的初
步新聞(稿單)召開編輯會議,討論新聞重要性及初步的編報策略,以及重點新聞
可能追蹤處理的方向與細節,議定後便聯絡記者要求處理;記者在報完稿單後繼續
搜集相關的新聞材料,大致齊備後開始寫稿,完稿後提交;若無錯漏便可下班,若
有長官認為有需要改正或補充,或特別重大新聞要特別處理,記者就需要繼續配合
加班寫稿。
在聯合,記者報稿的時間是下午兩點至三點間,寫稿時間是六至八點間,重大新聞
最晚延至晚間十點交稿[1;41;33m(3)[m。一般記者的下班時間約是八點至十點間[1;41;33m(4)[m。
但在蘋果,記者要報兩次稿單,時間分別是中午及下午三點,而且稿單力求詳盡,
不能只有標題;第一次報稿後,社內就會派付採寫命令要求記者執行,要求第二次
報稿前完成並回報(完成命令六成);第二次報稿後還有另一次採寫命令的交派,
並在下午四點半前提交定稿(完成命令八成)。四點至晚間六點半間,社內確定用
稿、版面位置、字數與方向,記者則在差不多的時間寫稿,六點半截稿。長官則繼
續看稿修訂,並與記者電話聯繫改稿事宜,記者通常要到晚間十點十一點後才算真
正下班。
一般而言,聯合的記者對工作強度的評價是一般,只是苦惱於新聞材料蒐集、題目
發想、上稿與否、獨漏發生的不確定性,有一種恆常的焦慮感,但似乎不強;蘋果
記者較無反應這種焦慮,但是工作強度勝於聯合,讓人「很累」。兩報記者的一日
工作流程,也表現了兩報的工作控制策略與強度各有不同。
[1;32m(二)薪資╱考績制度:透明穩定vs.隱諱彈性[m
一般而言,記者的薪金報酬變化有限,本薪隨資歷與升遷逐年調整(漲),升遷遲
速則由考績決定;額外的獎金、紅利不多。似乎薪水與升遷並不是控制記者勞動過
程或內容的直接手段,最少與許多低底薪而按件計酬的製造業工作非常不同。
聯合的新進記者近年是四萬起薪[1;41;33m(5)[m,隨年資與考績逐年調整,但進展非常緩慢,而
且愈來愈慢;考績獎金與年終獎金都不算多,有的記者戲稱年終發放的月數「比視力
還差」[1;41;33m(6)[m。福利與津貼也都陸續取消,獨家╱特稿的獎金有限。決定薪金與職級的
考績制度繁複但透明,類似公務員制。考績則由每月的「月評表」累計,記者就上稿
量、獨家則數、團隊合作的項目自評後,由長官逐月彙整並於年終公布(優、甲、
乙…)。這個量化制度雖然透明,但多數記者並不瞭解也不關心,少數知情者則認
為量化的評定標準並不公平。
蘋果的薪水高於同業則是人所共知[1;41;33m(7)[m的,壹集團剛進台灣幾年內,對於挖角或跳槽
的記者,給予原薪加一成以上的待遇。而且同路線同工作的同事薪水,可以差距很
大。但蘋果的額外獎金很少,年終獎金固定一個月,報社盈餘採大鍋飯式的現金分
紅,按個人薪水比例給付。調薪額度則視報社盈虧制定,年年不同。
整個看來,蘋果一樣沒有採取全面的彈性薪金制度,但是其彈性表現在為了招募特
殊能力與表現的個別記者,可以給予超水平的待遇。相應的就是,為了確保待遇特
殊的記者能「物有所值」,蘋果有嚴酷的淘選機制。一位受訪者的說法可作代表:
「在蘋果是要看你可以領多久,而不是看你能領多少。」至於蘋果記者對考績的印
象,似乎就是主管判斷記者去留的標準。但這個標準並不透明,也沒有一定的辦法
可循,似乎是由主管主觀判斷與好惡為據。結果就是,在超過一般水平的工作強度
下,記者時時戰戰競競,對長官的命令少有挑戰。
但不論蘋果或聯合的記者,對於升遷似乎都不嚮往,多認為那是一種「坐辦公室」
的內勤工作。這一面透露了記者的工作認同(自由度),一面反映的是升遷制度並
不作為一種有效╱直接的勞動控制方式。
[1;33m四、調查式報導的現狀與困境[m
從前面報社的政治經濟面向調查,我們大致可以推論:對記者的控制,蘋果較聯合
更直接、強勢;相應的記者主動性,聯合較蘋果更多更大。在這樣的前提下,調查
式報導在兩報裡是如何操作和表現呢?
一般說法,調查式報導強調批判性與深入分析,因此需要記者花大量的時間力氣搜
集資料,四處查訪才能完成[1;41;33m(8)[m。此次受訪的記者,認為實務上接近定義的新聞手法
,是「專題報導」。但都認為,撰寫這樣的報導直接與每日新聞的採寫工作衝突,
除非獲得報社支援,否則很難獨立╱祕密進行,特別是寫完的長篇稿件還得與其餘
的每日新聞比較重要性,爭搶版面,已經超出了記者決定的權限。
除了以上的共同點,蘋果與聯合的記者對調查式報導的認識與操作,各有不同。
此次受訪的聯合記者,一般認同調查式報導的精神,並認為補充每日新聞的深度不
足,有其必要。發動調查報導的方式有二:一是長官規畫策動,主動調派記者分工
合作撰寫。這樣做起來規模較大,可能長達數萬字分若干版面╱天數刊出,但主要
作為長官意志的展現;二是由記者發想,向長官提報並獲得同意後獨立進行,規模
有限,約兩三千字的篇幅。一般來說,因為專題報導具有獨家的價值,社方鼓勵記
者發想專題題目。但是如前所說,記者因為採寫每日新聞的工作量已經耗掉大部份
的力氣與時間,因此並不容易獨立操作。
蘋果記者則有另一套對調查式報導的想像,首先直接與查證讀者「爆料」內容的工
作[1;41;33m(9)[m聯想在一起,認為針對爆點的深入追蹤與調查過程,也可以算是調查報導。但
在實務操作上,這樣的查證還是與每日新聞的固定採寫工作相互擠壓,因此深入性
有限。結果仍是,記者認為在社方支持下才有操作的可能。
另外,在很高的控制強度下,蘋果的兩個編報走向使得調查式報導很難呈現:一是
強調圖像化版面的風格,容不下對動輒數千上萬字來說理論事的調查報導;二是強
調人情趣味與聳動八卦的題材,使得強調公共利益與激起人民義憤的調查報導,淪
為高調[1;41;33m(10)[m。部份記者提及他報製作的長篇得獎作品,認為那是背離讀者接受可能
性的報導;或有強調調查報導應以故事性與可讀性為賣點,吸引讀者。
總的來說,要執行調查式報導,蘋果的記者較聯合的背動,也較不認同。但是調查
報導總是會擠壓到每日新聞的採寫工作,這是兩報記者共同面臨的困難。所以部份
記者表示,在例行工作有同事支援,或是社方允許減量的前提下,就有執行深入調
查的可能,比如報社設專門的調查組,讓記者專門執行調查工作。實務上,聯合與
蘋果都曾設置調查組,並由資深記者負責執行調查工作[1;41;33m(11)[m。
這裡透露出執行調查報導的另一個可能性之所繫,就是在資深記者身上。一般而言
,資深記者已經在路線上建立起深度廣度兼具的人脈與資源,從而掌握了獨特的新
聞來源,也就經常能提出獨家報導或深入分析,因此在社內亦享有較高的聲望與位
階,甚至可以免除每日新聞的生產要求。在此前提下,資深記者也就有更多空間和
可能性從事調查報導。或許可以說,要能獨立進行調查報導,資深記者是必要條件
,但不是充份條件(資深記者不必然從事調查報導)。
然而一位聯合的受訪記者表示,台灣的新聞業愈來愈沒有資深記者的生存空間。一
方面是文化問題:年資漸長的記者通常轉調內勤,而與線上新聞工作脫離;二是現
實的經濟問題,報社愈來愈不願意花錢養(培養)資深記者。
[1;33m五、結論[m
相較於蘋果的緊密控制,聯合給予記者較大的主動空間,但聯合記者對於獨立進行
調查式報導的可能性仍持保留態度。如果我們同意這個前提,也許調查報導的實踐
問題不在於記者有沒有勇氣或能力,甚至不在於社方願不願意(比如聯合就鼓勵記
者提「專題」),而在於記者的勞動本質—每日新聞採寫,擠壓了調查工作的現實
。這種現實一方面表現在記者的勞動過程上,二方面表現在報紙的版面編排上。後
者之於報社,就是要回答:長篇而無立即時效的調查報導,與每日新聞相較,孰輕
孰重?對於日報而言,每日新聞的新聞價值可能更勝於調查報導。
但調查式報導並不與每日新聞絕緣,特別是記者長期在固定路線上的採寫新聞,日
久就能摸出竅門,甚至能發掘太平表面下隱藏的弊病與問題,損及公平正義與社會
良心。若記者有心,能振奮人心激起公民義憤的調查報導,就有實踐的可能。
但就算資深記者有心,還得視客觀條件支持與否,後者是本次調查的主要問題意識
。以聯合為例,記者的待遇福利都在縮編,報社的控制強度日漸增加,記者的主動
性相應弱化,並使資深記者難以為繼。蘋果更不待言:記者作為社內主管意志的延
伸,主動性低至等同於熱菜用的「微波爐」。這些都是在固定的新聞想像與不斷的
市場淘選機制中完成:即要做「讀者愛看的新聞」。
總的來說,調查式報導的實踐可能性,關乎於記者能力意願者少,關乎於組織政治
經濟關係的多。關於政治經濟,此次的調查還有些額外的收獲,簡述如下。
蘋果操作新聞的最高邏輯,是將新聞商品化。商品生產的目的在於迎合消費者的脾
胃與需要(wants),因此商品生產者就應該放棄凌駕、指導消費者的企圖,除非是
要刺激、鼓動消費慾望。於是生產隊伍中的工人也就相應失去主動性,而必須與彈
性變動的生產指令配合,而彈性變動的生產指令是與彈性變動的市場需要相配合的
。
結果就是,商品化的新聞可以放棄新聞倫理與責任。這個理論說法在此次訪調的現
實中可見端倪。若思及:今天蘋果日報在台灣的報業市場的占有率上,遠勝於聯合
報;則我們似乎可以說:為了商品化生產而壓縮了工人(記者)勞動主動性的蘋果
日報的成功,一定程度說明緊迫從而壓制記者主動性的組織管理模式,相較於傳統
報業—聯合報,有其優越性。據聞,聯合、中時與自由,正在向蘋果學習:圖像化
的版面與易讀的編輯策略只是末端表現,前端的生產控制也在增強而緊縮了記者的
自主空間。
相應的是,在此次訪調中,大多數的記者會自認為是「勞工」,其認識的根據有二
:成長緩慢的薪水,以及長官的要求愈來愈緊迫而不容妥協。可見勞資對立的兩層
關係在政治經濟層面上日益明白,今日的光景與十年前可說大不可同。特別是,蘋
果記者的橫向聯繫更密切,超過聯合的記者,也就透露,過去記者因為勞動過程獨
立而衍生的專業主義信念,不得不在一條鞭式生產要求的分工合作中破滅,而漸為
工人自覺取代。
然而這種聯繫是否能轉為工人聯合,記者的工人自覺中有多少成份抓住了勞資矛盾
以至於能夠有多成熟,現在判斷還太早。而論及新聞倫理,其如何受到市場壓力的
催逼而轉化,成為當代何種新的型貌與標準,也是另一個值得發展的問題。
[1;35m注釋:[m
(1)所謂的休假代班制,指的是相近路線的不同記者,在對方休假時代跑路線並代為
寫稿(甲休假時,乙就代跑代寫;反之亦然),這個夥伴關係不只發生在代班時
,也會延伸到正常工作日中,表現為跑線時的互相照應。
(2)但是據另一位前蘋果社會線的資深記者表示,蘋果記者的內鬥之強是他前所未見
。無論在蘋果的記者彼此的關係是正向或負向發展,都與聯合的「無╱弱發展」
有顯著不同。
(3)聯合報前幾個月將截稿時間提前了兩個小時左右,理由是讓後續美編工作有更充
裕的時間。
(4)路警政的社會線記者的比較特殊,一般寫完稿後會繼續蹲在駐點地方(比如警察
局),搜集隔天可用的新聞材料,直至零晨三點才回家休息,隔日則是中午出門
。
(5)據說最新招募的記者已經低於這個行情。
(6)上一次年終月數是0.3個月。
(7)亦有記者表示,新進的蘋果記者本薪也在調降。
(8)關於此次訪調所用的「調查式報導」定義,請參見附件一:關於調查式報導的說
法。
(9)讀者致電或去信蘋果「爆料」後,該內容會被分派給相關路線的記者進行查證與
追蹤,並應於時限內回報結果。
(10)壹傳媒(壹周刊、蘋果日報)偶有揭露弊案、關乎社會正義的佳作。但是幾位
受訪記者都指出,這是在市場導向下的結果:只要有人買單,蘋果就不會排斥
。只是社會正義與大眾口味剛好契合的機會不多,而市場需要永遠走在其他新
聞倫理與責任的前面。
(11)蘋果的調查組已經裁徹,記者歸建原屬路線。聯合似也停止類似編制了。
[1;35m附件一:關於調查式報導的說法[m
關於調查式報導的說法:
[1;4m-特性:[m
1.具有高度批判性,揭露弊案、欺瞞與社會不公義的現象,使社會大眾感到義憤而
促成社會改革。
2.屬於解釋性報導,強調因果關係。篇幅可能多達數萬字,分數天刊出。
3.容易引起爭議,並招致訴訟。
[1;4m-調查的記者(記者主動性)[m
1.對消息來源的可信度保持懷疑,特別是具有權勢的消息來源、官方說法、公關稿
件。
2.除了follow同業的報導以外,經常閱讀與新聞事件相關的其他背景資料。以及使
用官方解密的檔案文件並習慣性地整理之。並將結果與官方說法比對,試圖揭露
其間落差。
3.除了針對當事人的說法去平衡報導、正反併陳外,還會試圖聯繫其他相關的消息
來源,並且愈多愈好。
4.籌備時間極長,可能徒勞無功。
5.因題材範圍廣闊,可能團隊合作、分工進行,但也可能單打獨鬥。
根據以上說法,有人主張:在台灣新聞界的聲譽跌落谷底之時,新聞界必須建立調
查報導的傳統,才能重拾媒體專業的尊嚴。
--
「所謂歷史,並不是在過去就完全結束了,它將種下日後的種子,終於有一天
開花結果」-----楊威利 《銀河英雄傳說外傳》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2.cc)
◆ From: 211.74.121.184
※ [1;32mLorraine[0;32m:轉錄至某隱形看板[m 10/14 19:3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